當前位置:時尚女性範>家居>生活常識>

家庭教育主要是教導什麼呢

生活常識 閲讀(8.82K)

一、教孩子學做人

家庭教育主要是教導什麼呢

古時候公立學校很少,“私塾”也不是很多,很多老百姓的孩子就沒有機會、沒有條件上學,全依賴於家庭教育,也就是説主要靠父母家人的言傳身教,靠生活、靠勞動教育。過去的人,大都不能識文斷字,但是卻通情達理,大多數人的家教和門風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儉持家,安守本分,不能辱沒祖先,這是基本的家風,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我們必須承認,沒上過學、不識字,但絕對不是沒文化、沒智慧!我們的祖輩、父輩們,有教育孩子的寶貴經驗,有很多“捷方子”、“土辦法”。他們教育要求孩子,首先做一個明辨是非的人,説成大白話就是人要知道好歹。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常常能聽到老人們有這樣的言論,如某某孩子聽話懂事,就説這孩子有家教;如某某孩子頑皮或偷人、害人,就説這孩子“失教”或“有人養沒人教”,很大程度上埋怨其家長“失職”。原來的農村人很老誠,不但較為嚴格地管教自己的孩子,也能間接指教鄰居的孩子,小孩子見了長輩,就有懼怕、敬畏之心,被罵被打都能接受,家長還會感激人家!而現在的“氣候變了。”好像大家對自己的孩子都有點“護短。”見不得別人説自己孩子的“不是”,認為我家的孩子關你什麼事?不用你管!孩子也是,連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的話都不見得聽,能心悦誠服地聽別人的嗎?要聽,只能聽進去對他的稱讚表揚。在如此的氛圍下,孩子日益膨脹的就是傲慢浮華,過惡蝟集而不自知。不承認缺點、過失,怎能改過?不能改過,又怎能進步?

從現象上看,隨着社會的發展,國家對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教育普及面更廣。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掃盲到大辦學校,大學聯考制度恢復,義務教育立法,興建希望國小,創建私立大學。近十多年來,每年全國大學聯考參加人數900萬人左右,錄取人數600萬人以上,現在十五歲到四十五歲年齡段的人,幾乎都是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從這種現象來看,人們的受教育面廣了、年限久了,知識多了,應該是素質整體高了。然而,很多社會現實卻令人質疑、費解!據我的觀察、思考、比較以及與朋友間的交流認為,現在人們的文化層次高了、精神生活豐富了、物質生活水平也普遍高了,起碼不被衣食住行所困,幸福指數卻反而低了,過的並不快樂!社會經濟繁榮,物質極大豐富,道德欠缺卻令人堪憂。人與人之間缺少了愛心、互助,缺少了真心、誠信。就家庭內部而言,長輩與晚輩間的關係不那麼好相處了,夫妻之間不那麼相互包容和信任了,孩子好像也不如原來的孩子那麼聽話了。如此現實,社會是進步了嗎?人心是進化了嗎?聽到過很多家庭因財產、情感糾紛訴諸公堂,職務犯罪、傷害案件屢見不鮮,自殘、自殺事件時有發生。不由感歎,這社會是怎麼了?人與人之間何以如此計較?冷酷?絕情?何以不顧國家法律?何以連自身都愛惜?核心還在教育問題!愚以為,我們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起碼在人性、良知方面缺乏了。

做人的教育,就是倫理道德的教育,也就是恢復人性的教育,這個任務主要必須通過家庭教育來完成。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什麼也不懂,任其自由發展;也有家長認為很多道理,等孩子長大就自然而然明白了;還有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全全依賴學校和老師。我女兒高二時,一次家長會上,就聽老師這樣講過,“5+2=0,就是説在學校的5天教育效果被週末在家的2天抵消了。”由此看,某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確實不夠重視,老師很不滿意,也很“頭疼”。老師還舉過這樣一則事例,“某孩子的父親説,我這孩子不聽話,我現在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就靠學校和老師了。”這就是失職,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三字經》有云:“養不教,父之過。”我的理解,這裏的“養不教”不在形式,不是説“孩子上沒有上學的問題”,在家裏“教沒有教的問題”,而核心是“教沒有教好的問題。”

儘管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能考個好大學,能有個好工作,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為父母為祖宗增光。但現實畢竟是現實,願望只能是願望。自己的孩子學習一般、學習不好怎麼辦?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怎麼辦?就算找到工作,不服領導管束、不遵守單位規章制度,怎麼辦?這社會研究生畢業後也有在家“啃老”者,我們作何理解呢?退而求其次吧,不成才也得成人不是,就算能力平平,只要勤勞樸實、節儉持家,善待父母,遵紀守法,就算將來“打工”,還是能夠過得去,不也心安理得,照樣可以平凡而幸福地度過一生。

回想我們的祖輩、父輩們,他們不就是這樣平凡地度過了一生(大半生)嗎?儘管他們昔日生活清苦一些,拉扯我們很不容易,但對我們做人的教育方面,要求頗嚴,效果也較好。如果沒有德行,不懂做人,不知感恩,不知回報,那就難以自立,難以經營家庭,難以立於社會,怎能平安幸福地度過一生呢?試看現在很多六親不認、坑蒙拐騙、違法亂紀者,他們的文化程度並不低、也不是生活過不去,可見,絕對不是能力問題。

二、教孩子向善

祁祁老師、行瑞老師都曾在微課中解釋過“教育”一詞的含義,為了加深理解我這裏複述一遍。《説文解字》中對教育一詞是這樣解釋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這裏引申出兩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思考,教什麼?什麼是善?進一步設想,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長的“上所施”,我們施了什麼?孩子效了什麼?“使子作善”,而我們家長是否做到了善?由“上所施,下所效”來分析,起碼有兩層意思,其一説明示範的重要性,也就是榜樣的作用,俗話講:“上樑不正下樑歪”、“身正不怕影子斜”,説的就是這個意思。其二説明身教重於言教,俗話講“説到不如做到”、“孩子不要管全憑德行感。”“使子作善”家長必先善。善就是善良,心善、語善、行善,也就是有愛心、有慈悲心,也就是做好人、行好事。

《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也就是説人的本性起初都是善良的、美好的,因為後天不良習氣的薰染而變化,如果不好好教育,美好的人性就會被扭曲。行瑞老師在《善的力量》的微課中,就《易經》、《道德經》中關於善的觀點,輔導我們認真地學習過,琴兒老師在總結語中也做了引申,讓我們對什麼是善、善的好處有了深層的理解。

我這裏着重分享一下我學習《了凡四訓》一書中的一些關於善的論述。書中講到“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等十個方面的善行。又講了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比如對善惡有這麼一段論述——有人問中峯和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回答道: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也就是打人罵人);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端曲、陰陽、是非等等其它方面均有詳論,在此且不贅述。

足見善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們做家長的有必要學習瞭解什麼是善,自己做到善,引導孩子向善!

人一善良,就能寬以待人。寬恕是一味良藥,寬恕別人的同時,也就敝開了自己的心靈,氣血也就通暢了,有益於身心健康。人一善良,心就寧靜。靜而後能安,安而能慮,慮而能得,能生智慧。人一善良,也就懂得了感恩,感謝天,感謝地,感謝父母,感謝食物,是他們給了我生命,並使生命得以維持。一個孩子具備感恩之心,就能理解父母對他的嚴厲是為了他的進步和成長,心態變得平穩,能夠理解父母的苦心。善的益處多多,願我們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來共勉。

三、教孩子懂孝道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自古至今,孝成為了衡量一個人善良與否的首要標誌。孝是什麼?孝是對父母的恭敬和順從,孝是“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對父母物質生活的供養,孝是給父母一個舒暢的心情,孝是在父母生病時的精心照顧。

《論語》雲:“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孝經》中敍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該書中對孝的具體要求是:“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弟子規》“入則孝”中言明瞭“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也就是要求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的身體、注重自己的德行,不要讓父母因你的身體受損而擔憂,因你的不軌行為而羞愧。

“孝”是“老”與“子”的結合,預示着父母與子女是一體。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身心遺傳了父母的基因。並不是説我們一出生就與父母完全沒有關係了。小時候,必須依賴於父母的盡心呵護、細心料理才能成長,孩子也天然地親愛雙親,特別是媽媽,幾乎一時半刻都離不開;上學還得靠父母供給,成家還得靠父母操辦;就算工作後,結婚後,還與父母存在着很大的關係,心性相通,冥冥之中,如事業、財富、地位、健康、安全、情緒等,都與父母身體、心情息息相關。古人早就知道母子連心的道理。當家裏的人發生意外時,你在千里之外就會有種天塌下來的感覺,就是這個道理。

孝順的人跟父母心連心,會連接到父母的天地正氣,説話做事正直、誠信,自然受到別人的尊重,人際關係融洽;孝順的人性格開朗、樂觀,即使有點小毛病也會因為孝順而自然消失;孝順的人謙恭、有節,讓領導有賞識感、信任感,必然得到器重。簡言之,孝順父母,考試、功名、工作、辦事、姻緣、人緣都能順利。孔子言:“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佛學也説:“不孝父母、拜佛無益。”

如果連對自己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照顧好,一切其他的善只能是偽善。

四、一起學習《弟子規》

我曾提到過家規,倡導教育孩子要有家庭規矩,見於現在很多家庭沒有家規,專家建議、學校推崇學習《弟子規》,我這裏也推薦大家以此書為家規。部分家長興許並不認可,我想可能是因為自己還沒有認真學習過,也就體會不到其價值,認識到其意義!

《弟子規》是一部講如何落實德行教育的教材。人人都希望能夠在這一生成就優良的品德,成就成功的事業,成就幸福的人生,學習《弟子規》便是實現這一切的入門根基。

許多人可能與我原來那樣,認為《弟子規》是給孩子學的,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弟子規》就不必學了。其實《弟子規》不僅僅是一本啟蒙讀物,同時也是所有人規範行為的經典讀本。孩子應該學,父母更應該學。書中涉及的113件事,是要求父母做給孩子看的,自己做到,才能引導、幫助和要求孩子做到。

我這裏有本《弟子規》,《全書導讀》中有這麼一段話:“《弟子規》從居家、外出、待人、接物、學習五個方面教育兒童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行。全書通俗易懂,韻律優美,內容符合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因此自清代以來,幾乎沒有那種啟蒙讀物能與之相比。所以誦讀學習《弟子規》,對學生的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而且它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學生,一個家庭,而是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