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時尚女性範>家居>生活常識>

家庭教育最常見的誤區從小慣長大管

生活常識 閲讀(1.69W)

前段時間回老家,碰到多年不見的朋友,只見她滿臉都寫着一個大大的“愁”字,做什麼事情也提不起精神。

家庭教育最常見的誤區從小慣長大管

問其原因,才知道是被正處於青春期的女兒鬧的。

女兒上了國中就一直無心學習,成天只知道玩手機、看小説,那天朋友沒收了她的手機,結果女兒離家出走,一晚上沒回來,把一家人都急壞了。

最終朋友還是不得不妥協,把手機還給了孩子。

其實朋友家女兒小時候是非常乖的,只是她那時候工作太忙,顧不上管女兒,是爺爺奶奶把孩子帶大的。

老人帶孩子難免寵溺,女兒漸漸養成了任性、驕縱、怕吃苦的性格。

隨着孩子的成長,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朋友也意識到這樣不行,辭去了工作,專門回來照顧孩子。

可是現在女兒已經到了青春期,正是衝動又脆弱的時候,管起來太難了。

朋友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陷入了一個誤區:從小慣,長大管。

在孩子小時候最需要陪伴和管教的時候缺席,或是放任,等孩子大了,習慣品性逐步定型,再想幹預,即便不是為時已晚,也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從小慣,長大管的教育方式,值得家長警惕

1管孩子,需趁早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無原則溺愛、縱容他的各種行為,或是把工作排在第一位,根本不花時間陪伴孩子,更別提管教。

孩子對長輩大呼小叫、拳打腳踢,“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

孩子缺乏規則意識,隨意爭搶別人的玩具,“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

孩子在公眾場所大聲喧譁,不懂得約束自己的言行,“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

這樣的想法,對孩子極不負責。

“長大就好了”,其實是一種特別短視的觀念,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何其艱難,越大越難糾正。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小的時候最依賴父母,也最容易接受父母的影響,“管孩子”在這個時期最有效。

而且孩子小時候,正是品性養成的關鍵期,比較容易被塑造。

一旦孩子長大後,品性定性,思維行為固化,習以為常,做家長的想要重新塑造,談何容易?

因此,教育孩子要趁早,行為界限要明確。該教給孩子的行為規範、文明禮貌一定要幫助孩子踐行,做有原則的父母,不縱容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還應該早早培養起他勤奮、獨立、自理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

2長大了,要捨得放手

英國的心理學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曾經説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的愛,是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然而現實中的許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時不和她親近,交給老人或者手機電腦,喪失了早期的親密接觸機會,長大了出於補償心理或者控制慾,又不肯得體地退出,完成分離。

我瞭解過一些“啃老”的年輕人,他們的成長總是驚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離意識,一直包辦,不肯讓孩子獨立。

隨着孩子的成長,作為父母應該留給他越來越大的成長空間,給他更多的自主權。

不包辦: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

多捨得:孩子吃點苦沒什麼不好的;

少干涉:給孩子探索的權力,鼓勵孩子從周圍的世界中學習。

否則,孩子年齡越來越大,但獲得的自由反而越來越少,這種反人性、反成長的做法,自然會激起他的反叛。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一定不能在他小時候偷懶或缺席,應及早地建立起親密關係,並且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等到他長大了,獨立、自理、品性端正,也就可以放心地鬆開手,任他自由地探索這個世界,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孩子小時候的習慣越好,此時父母放手就越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