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時尚女性範>旅遊>社會熱點>

女子被家法調教的故事:古代經典家法家規20則揭曉

社會熱點 閲讀(1.57W)

女子被家法調教的故事:古代經典家法家規20則揭曉

家規是祖上對家族內人的行為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傳統家訓家規中,包含了很多做人處事的智慧。而且家規都是非常質樸的,真誠而實用,可以説這些古代的家規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是對所有中華兒女的教誨。

女子被家法調教的故事:古代經典家法家規20則揭曉

一、姬旦《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周成王親政後,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文: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

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賞析:《誡伯禽書》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韋散木按:此版本原文出自《韓詩外傳》。按説西周時期之行文,與此文語言風格差別很大,當如《尚書》文風,應多為古樸簡拗類型。故疑為後人託周公之名偽作也!

二、孔子家訓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譯文:這句話意思很明瞭。一天孔子站在庭院裏,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着頭,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

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裏面,於是低着頭“趨”,孔子説”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不學詩怎麼會説話?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裏,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説,“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怎麼做人?

賞析:這個故事就叫做“過庭語”,也叫“庭訓”。後來根據這個故事,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訓”。學詩和學禮,講的是讀書和做事,這是人生很重要的兩個問題。

韋散木按:不學詩,無以言,是《論語》原句;後一句出《孔子家訓》,聊備此説,姑且信之。

三、劉邦《手敕太子文》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堯舜不以天下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羣臣鹹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為嗣。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賞析:《手敕太子文》是劉邦病危時(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三月)為確立嫡長子劉盈為帝位繼承人,並對其進行諄諄告誡和囑託而親筆撰寫的遺訓。在這篇遺訓中,劉邦深悔早年輕薄文人之舉,並以現身説法告訴兒子為學的重要性。同年四月劉邦駕崩,五月,十六歲劉盈繼皇位。

韋散木按:此版本出自《古文苑》,為宋人所編,讀者當自有分寸。

四、司馬談《命子遷》

作者司馬談(?—公元前110),西漢夏陽(陝西韓城)人,子司馬遷。漢武帝時任太史令。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賞析: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蒐集並保存典籍文獻。

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着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有人説,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韋散木按:版本可信。

五、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

作者諸葛亮(181-234)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

譯文: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誡外甥書)

譯文: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鬱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脱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

賞析: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梁。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二姐所生子叫龐渙,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被稱為《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韋散木按:《誡子書》自是名篇,可熟記全篇,盡是格言善語。《誡外甥書》可擇其要為座右銘。

六、琅琊王氏家訓

琅琊王氏有中華第一望族之稱,自漢諫議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後徙臨沂都鄉南仁裏”,即開創了家族貴顯的先河,後經東漢魏晉南北朝至唐末約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餘人將名字刻在了人類文明史上,單宰相就出產了九十二位。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譯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極點;把美名推讓給別人而自己承擔過失,是德的極點;傳播好名聲使親人顯赫,是孝的極點;兄弟和樂,宗族歡欣,是悌的極點;在財物面前沒有比謙讓更好的了:這五條,是立身的根本。

韋散木按:琅琊家訓,源遠流長,王氏家訓開先河也!讀者可觀其大體!

女子被家法調教的故事:古代經典家法家規20則揭曉 第2張

七、《顏氏家訓》

作者顏之推(531—591),祖籍琅琊臨沂,先世隨東晉渡江。他經歷南北兩朝,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歷代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反覆刊刻,雖歷經千餘年而不佚。

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

賞析:顏之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思想學識,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全書共有七卷計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但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

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

韋散木按:顏之推本為詩家,所作家訓,用語頗文雅,富有詩意,故此家訓流傳長久也。

八、錢氏家訓

無錫鴻山錢氏(原籍浙水),先祖吳越王錢鏐。錢其琛、錢正英、錢學森、錢偉長、錢玄同、錢三強、錢基博、錢鍾書、錢復、錢穆、錢遜……包括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錢永健,都是錢王后裔。三十多世,僅遍佈海內外的科學院院士就有100多人。有評論稱錢氏家族千年興盛,近代俊彥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視傳統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而《錢氏家訓》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

能改過則天地不怒,能安分則鬼神無權。

讀經傳則根柢深,看史鑑則議論偉。

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

祖宗雖遠,祭祀宜誠。

子孫雖愚,詩書須讀。

娶媳求淑女,勿計粧奩。

嫁女擇佳婿,勿慕富貴。

賞析:《錢氏家訓》基於儒家修齊治平的道德理想,從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四個角度出發,為子孫訂立了詳細的行為準則。錢鏐在臨終前,曾向子孫提出了十條要求,被後世稱作《武肅王遺訓》。一千多年來,遺訓和《家訓》世代相傳,更得到子孫後代的身體力行,成為立族之本,旺族之綱。

韋散木按:對仗精工,便於記誦,可作楹聯讀!

九、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譯文: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賞析: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韋散木按:畢竟是古文大家,哲理中見文理,行文給力。另,《歐陽永叔集》中此類文辭尚有很多,讀者可徑自讀原集。

十、范仲淹家訓

范仲淹早年有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志向。然後對子弟的教育也是忠恕之道,所以子孫發達,代有達人。范仲淹立範氏義莊,也是很大的功德,對子孫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也奠定家族發達的基礎。蘇州天平山的高義園,就是這些歷史遺存。

妄想莫起,想亦無益,美色莫迷,報應甚速。

待人莫刻,一個恕字,作事莫霸,眾怒難犯,

女色莫溺,汝心安乎,淫書莫看,譬如吃砒,

立身莫歪,子孫看樣,果報莫疑、眼前悟出。

降驚莫損,及早回頭,淫念莫萌,怕有報應。

暗室莫愧,君子獨慎,國法莫玩,政令森嚴。

賞析:范仲淹為官清廉,盡職盡責,千古名篇 ' 岳陽樓記 ' 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其中的精華絕妙之句: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至今仍廣泛傳頒,激勵後人。一生治國有略,教子有方,他的兩個兒子先後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繼續為實現他富民強國的遠大理想而奮鬥。正是憑着這樣的家訓、家風,范仲淹家族興旺數百年。

韋散木按:此版本不知出自何處。四字句家訓,本應為韻文。此段文字當是後人託范仲淹之名偽作之家訓。另有託名范仲淹《家訓百字銘》如下: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 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世行八德 ,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押韻多凌亂不符合宋人用韻規範,亦屬後人偽作也!

十一、《包拯家訓》

作者包拯(999—1062),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譽。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賞析: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了一條家訓,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並讓其子包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範。

韋散木按:家風嚴凜,是包公本色。

女子被家法調教的故事:古代經典家法家規20則揭曉 第3張

十二、宋·司馬光《家範》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譯文:當人母親不擔心她不慈祥,擔心的是過於溺愛而不知道教導他們。對於母輩,司馬光認為:慈母之所以敗子,關鍵在於愛而不教,只是過分的寵愛和溺愛。它小則使兒女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知稼穡之艱,不曉生計之難;大則使兒女們任性孤行,不顧綱紀,無法無天,以至於幹出不忠不孝、喪盡天良的事,到頭來身入囹圄,身首異地,成為社會上的渣滓和罪人。

賞析:司馬光自己説,《家範》比《資治通鑑》更重要。他説;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就研究立身處世和處理複雜的身邊矛盾而言,《家範》確實比《資治通鑑》更重要,更實用。現代人需要從古訓中汲取智慧,做一個世事練達之人。

韋散木按:畢竟史學家思想洞達,見識深遠,母儀之論,於今仍有意義。

十三,《袁氏世範》

袁採,生年不詳,卒於1195年;1163年進士,後官至監登聞鼓院,類似負責信訪接待,為官剛正。《袁氏世範》是中國家訓史上與《顏氏家訓》相提並論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諸後世”。

人之至親,莫過於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於責善,兄弟或因於爭財。有不因責善、爭財而不和者,世人見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別是非而莫名其由。蓋人之性,或寬緩,或褊急,或剛暴,或柔懦,或嚴重,或輕薄,或持檢,或放縱,或喜閒靜,或喜紛拏,或所見者小,或所見者大,所稟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強合於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於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則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

譯文: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最親的莫過於父子和兄弟。然而,父子與兄弟有相處不融洽,不和睦的。父與子之間,或者因為父親對孩子求全責備,要求太過苛刻,兄與弟之間,或者因為相互爭奪家產財物。有的父子之間、兄弟之間並沒有求全責備、爭奪財產,卻很不和睦,周圍的人看見他們不和,有的便從這種不和中分辯是非,最終仍找不到任何有説服力的理由。大概人的性情,有的寬容緩和,有的偏頗急躁,有的剛戾粗暴,有的柔弱儒雅,有的嚴肅莊重,有的輕糜浮薄,有的剋制檢點,有的放肆縱情,有的喜歡閒雅恬靜,有的喜歡紛紛擾擾,有的人識見短淺,有的人識見廣博,各自的稟性氣質各有不同。父親如果一定要強迫自己的子女合於自己的脾性,而子女的脾性未必是那個樣子;兄長如果一定要強迫自己的弟弟合於自己的性格,而弟弟的性格也未必如此。他們的性格不可能做到相合,那麼他們的言語與行動也不可能相合。這就是父與子,兄與弟不和睦的最根本的原因。

人言居家久和者,本於能忍。然知忍而不知處忍之道,其失尤多。蓋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不發,不過一再而已。積之既多,其發也,如洪流之決,不可遏矣。不若隨而解之,不置胸次。

譯文:人們常説為人家能經常和睦的原因,本於能夠忍耐,然而徒知忍耐而不明白如何去忍耐,其中的失誤會更多。大概忍耐中有的具有隱藏蓄積的意思在內。別人冒犯了我,我埋藏隱蔽而不發露,這種做法僅適用於一兩次罷了。積蓄的越多,發泄之時,越象洪流決口,不可窮盡。不如將憤懣隨時發泄,隨時調解,不存留於胸中為好。

賞析:袁採為人才德並佳,時人贊稱“德足而行成,學博而文富”。在任樂清縣令時,他感慨當年子思在百姓中宣傳中庸之道的做法,於是撰寫《袁氏世範》一書用來踐行倫理教育。

《袁氏世範》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所以又稱《俗訓》,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歷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該書,奉為至寶。

韋散木按:家訓不作深奧語,平常語殊為可喜。又不可不修辭,故孔子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在理也!

十四、朱熹《朱子文集》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見得五七分。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紀錄之。見人好文字勝己者,則借來熟看,或傳錄之而諮問之,思與之齊而後已。不拘長短,惟善是取。

譯文:凡是品性忠厚為人忠誠守信,能指出並批評我過錯的人,是有益的好友;那些為人諂媚行事輕薄,對人傲慢不莊重,引導人作惡的人,是損友啊

賞析:一提《朱子家訓》大多人都認為指的是《朱柏廬治家格言》,即”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就完全錯了。《朱子家訓》和《朱柏廬治家格言》是兩篇完全不同的由兩個人寫的文章,不能把《朱柏廬治家格言》通稱《朱子家訓》,朱子指的是朱夫子朱熹。

韋散木按:賞析所述極是,不可與《朱柏廬治家格言》混為一談。各有所述,讀者宜仔細。

十五、陸游《放翁家訓》

後生才鋭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學,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自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生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

譯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學壞。倘若有這樣的情況,做長輩的應當把它看作憂慮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經常加以約束和管教,讓他們熟讀儒家經典,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就這樣十多年後,他們的志向和情趣會自然養成。不這樣的話,那些可以擔憂的事情就不會只有一個。我這些話,是年輕人治病的良藥,都應該謹慎對待,不要留下遺憾。

韋散木按:放翁示兒詩甚為正大感人,家訓亦見良苦用心。

十六、王陽明家訓

《王陽明家訓》又稱《示憲兒》。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儀;節飲食,戒遊戲;毋説謊,毋貪利;毋任情,毋鬥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吾教汝,全在是。汝諦聽,勿輕棄。

賞析:“幼兒曹”意為:孩子們。這是王陽明寫給兒子憲兒的。王陽明的家訓採用的是簡短的三字句的形式,雖然簡短,但是卻包含了這位心學大師為人處世、以及建功立業的法門。每一個字都需要細細品讀。

韋散木按:韻文家訓,朗朗上口,然須仔細琢磨體會。

女子被家法調教的故事:古代經典家法家規20則揭曉 第4張

十七、高攀龍《高氏家訓》

吾人生於天地之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沒要緊。

做好人,眼前覺得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大不便宜。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

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善須是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喪身亡家者,豈不可畏也!

賞析:高攀龍(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雲從,江蘇無錫人,世稱“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東林黨領袖,“東林八君子”之一。《高子遺書·家訓》言簡意賅,影響較大。

韋散木按:明人家訓平實細微,娓娓道來,作小品文讀亦未嘗不可。

十八、朱柏廬《朱子家訓》(《朱柏廬治家格言》)

朱柏廬的《朱子家訓》可以説是古代最有名的家訓,流傳甚廣。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户,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賞析:《朱子家訓》全文五百餘字,內容簡明賅備,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户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韋散木按:不可與朱熹家訓混為一談,可對照異同處。

十九、曾國藩家訓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恆, 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

賞析:曾國藩的家訓散見於他的家書中。曾國藩家訓詞約義豐,包羅甚廣,不少人將其稱之為千古第一家訓。

韋散木按:曾氏家書此類文言尚有許多,建議讀者讀全書。

二十、左宗堂《與陶少雲書》

學業才識,不日進,則日退。須隨時隨事,留心著力為要。事無大小,均有一當然之理,即事窮理,何處非學?昔人云“‘此心如水,不流即腐。’…果能日日留心,則一日有一日之長進;事事留心,則一事有一事之長進。由此累積,何患學業才識不能及人邪!

賞析:這是左宗棠寫給女婿的信。左宗棠從20歲開始就參加進士考試,6年當中,3次入京考試,全部鎩羽而歸。就這麼個看似落魄的落榜生,卻成為了清朝的封疆大吏,收復新疆,成為民族英雄。

從這段文字裏,我們可能得到他成功的祕訣。學識和才幹,一天不用心,就留出一天的差距,千日不用心,就留下千日的差距。所以隨時隨地要留心,要勤於琢磨。不管什麼樣的事務,無論它怎樣微小,其中很可能藴藏巨大的信息量和規律——“均有一當然之理”。因此,就身邊碰到的事情進行琢磨,一定能琢磨出道道來,從而領悟到真理和科學原理——“即事窮理”。

女子被家法調教的故事:古代經典家法家規20則揭曉

家規是祖上對家族內人的行為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傳統家訓家規中,包含了很多做人處事的智慧。而且家規都是非常質樸的,真誠而實用,可以説這些古代的家規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是對所有中華兒女的教誨。

女子被家法調教的故事:古代經典家法家規20則揭曉 第5張

一、姬旦《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周成王親政後,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文: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

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賞析:《誡伯禽書》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韋散木按:此版本原文出自《韓詩外傳》。按説西周時期之行文,與此文語言風格差別很大,當如《尚書》文風,應多為古樸簡拗類型。故疑為後人託周公之名偽作也!

二、孔子家訓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譯文:這句話意思很明瞭。一天孔子站在庭院裏,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着頭,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

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裏面,於是低着頭“趨”,孔子説”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不學詩怎麼會説話?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裏,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説,“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怎麼做人?

賞析:這個故事就叫做“過庭語”,也叫“庭訓”。後來根據這個故事,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訓”。學詩和學禮,講的是讀書和做事,這是人生很重要的兩個問題。

韋散木按:不學詩,無以言,是《論語》原句;後一句出《孔子家訓》,聊備此説,姑且信之。

三、劉邦《手敕太子文》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堯舜不以天下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羣臣鹹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為嗣。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賞析:《手敕太子文》是劉邦病危時(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三月)為確立嫡長子劉盈為帝位繼承人,並對其進行諄諄告誡和囑託而親筆撰寫的遺訓。在這篇遺訓中,劉邦深悔早年輕薄文人之舉,並以現身説法告訴兒子為學的重要性。同年四月劉邦駕崩,五月,十六歲劉盈繼皇位。

韋散木按:此版本出自《古文苑》,為宋人所編,讀者當自有分寸。

四、司馬談《命子遷》

作者司馬談(?—公元前110),西漢夏陽(陝西韓城)人,子司馬遷。漢武帝時任太史令。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賞析: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蒐集並保存典籍文獻。

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着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有人説,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韋散木按:版本可信。

五、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

作者諸葛亮(181-234)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

譯文: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誡外甥書)

譯文: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鬱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脱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

賞析: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梁。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二姐所生子叫龐渙,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被稱為《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韋散木按:《誡子書》自是名篇,可熟記全篇,盡是格言善語。《誡外甥書》可擇其要為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