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時尚女性範>家居>美文閲讀>

【熱門】大班科學教案範文集合5篇

美文閲讀 閲讀(3.27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大班科學教案範文集合5篇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户外做操時,我忽然發現站在第二排的張煜程小朋友一會兒蹲下,一會兒站起來,雙手在胸前來回擺動,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剛要提醒他,只見他又停了下來,一會兒看看地面,一會兒看看小手,原來他在玩影子。我沒有制止他,他一直專注地玩到做操結束。做完操,我把原來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為踩影子遊戲。孩子們發現了許多有關影子的祕密,由此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影子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條件,在探索中瞭解了物體、光源和反射面之間的關係。

下面這個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初步瞭解了影子形成的條件、影子變大變小、日晷等經驗),通過猜測、記錄上午9點下午3點之問,太陽與影子的變化規律,進一步探索太陽、人與影子之間的關係。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2、能準確地記錄人、太陽、影子之問的關係。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陽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場地、記錄紙、自制的日晷、時(每隔一小時記錄一次)。

2、經驗準備:知道太陽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瞭解了影子是在物體、光源、反射面三個條件下形成的;通過鐘錶與日晷對照,初步瞭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影指示時問的工具等。

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間的關係。

難點:引導幼兒對影子的變化進行猜想與驗證。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活動前,教師在户外選定地點,放置一個大鐘表和調置好的日晷。請幼兒猜測:假如上午9點,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兒?不同時問,太陽的位置會怎樣變化?影子會有什麼變化?

2、驗證9點影子的位置。

參加活動的幼兒每人負責畫一個時問段的影子,並在影子上記錄時間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點開始,請一幼兒選定面向太陽的'方向站立,便於觀察太陽位置的變化,再請一名幼兒把他的影子畫下來。引導幼兒觀察人、太陽、影子的位置,特別是人與影子的連接點。

3、根據9點的影子,再次猜測。

“10點影子會出現在哪兒,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逐漸變大)引起幼兒對問題的思考,然後進行驗證。

4、11點影子在哪兒。

同樣方法猜測、驗證。然後通過三次影子的記錄,引導幼兒觀察,太陽升得越來越高,影子越小,反之,與之相反。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5、12點的影子在哪兒。

做完11點影子的記錄後,引導幼兒猜測12點的影子會在哪兒。(人的正背後)。

6、猜測下午的影子在哪兒。

記錄12點影子的時候,請幼兒再次猜測推斷下午的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又由小逐漸變大,而且左右影子對稱)然後逐一進行驗證。

7、根據記錄結果,幼兒自己規律。

記錄完影子後,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記錄結果,自己出太陽與影子的變化規律: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太陽越高,影子越小;太陽與人重疊時,影子最小。而且還發現了9點與15點的影子一樣大、10點與14點的影子一樣大、11點與13點的影子一樣大,左右對稱。

幼兒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一整天談論的話題都是影子,總是提醒老師:“範老師,快到時間了,該上樓頂畫影子了。”中午午飯後,迫不及待地上樓畫影子,午睡時,為了等待畫影子,興奮地睡不着。輪到每人記錄時,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畫壞.

活動前,當教師提出“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裏”時,9個人出現了7種答案,都説自己是正確的。正因為答案出現的分歧比較大,想實驗的願望就越強烈,都想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

9點影子出現時,大家都驚訝了,“啊!原來影子在這呀!”在猜測10點影子時,答案只有“左右”之後,大家都能推斷出下一個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爭議。12點時,看到影子最短,然後猜測,“以後影子是什麼樣?”有人説長,有人説短,王郡桐小朋友説:“1點時你不就知道了嗎”。中午1點我請沒睡的i名幼兒上樓畫了影子。起牀後,周岐傷心地哭了,“老師,為什麼不叫我?”當大家看到1點的影子後,一下推斷出以後每個時間段影子的位置了。

從上午9點到下午3點每隔一小時,孩子們就畫一次影子。記錄全過程後,不用老師做任何講解,孩子們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結論:上午9點影子最大,以後越來越小。中午12點,影子落在人正背後,影子最小。下午1點後影子逐漸變大。也就是説,隨着太陽(光源)位置的變化,影子也在變化着,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則相反。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很清晰地表達了這一變化規律。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教師的觀察很重要,只有教師敏鋭的觀察,才能捕捉到有價值的東西。做操時,教師觀察到了一名幼兒玩手影,從而生成了主題活動;玩踩影子游戲時,觀察到了每個幼兒發現的祕密,從而生成了多個探究點(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兩個物體變成一個影子等);從畫影子中,觀察到了幼兒對太陽、人、影子的模糊認識,從而引發了下一個活動——太陽、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兒清楚地瞭解了三者之間的關係;而後又發現了幼兒對影子大小的興趣,從而又引發了在實驗室探究影子變大變小的活動。總之,整個活動都是通過教師有效地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使活動一步步向前推進。

2、活動中的不足:

教師的提問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啟發性,只是表面性的提問,例如,“9點的影子在哪兒?”“10點的影子在哪兒?”同時,每小節活動之後及活動的最後教師沒有進行性的提升。

主要內容:

1、“光和影”這個活動主要是教師從偶發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並通過踩影子活動把個人的興趣點激發成全班幼兒的興趣點。在借鑑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一系列活動,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過教師敏鋭地觀察,捕捉到了有價值的東西,決定了下一次活動的發展方向。活動的開始主要以幼兒的表現為依據,收集幼兒的信息如踩影子時,幼兒發現了重疊的影子、彎曲的影子等),然後逐一設計活動,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動幼兒都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活動的最後,教師沒幼兒提升認知水平,不能使幼兒從經驗水平上升為概念水平。

綜合評析:

在人不變的前提下,隨着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影子的大小、位置會有什麼變化?畫自己的“日晷”成為加深幼兒對此問題認識的一個很好的載體。當老師第一次讓幼兒猜“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裏”時,9個人出現了7種答案,而且幼兒都認為自己正確;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猜想與驗證,幼兒逐漸地發現了太陽位置與影子大小、位置的關係。

從幼兒的表現來看,一整天談論的話題就是影子;總是提醒教師快到時間了,該上樓頂畫影子了;中午午飯後,迫不及待地上樓畫影子;午睡時,為了等待畫影子,也興奮地睡不着;輪到每人記錄時,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畫壞;周岐因中午沒有叫他上樓畫影子,傷心地哭,看來幼兒確實喜歡這一活動。

在呈現個人反思與小組合作反思中,有一個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光和影”是一個系列活動(主題活動),反思是呈現對其中一個活動有效性的反思,還是對系列活動之間關係邏輯性的反思?由於,經常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因此無論是個人反思還是小組合作反思都顯得有些雜亂。建議:對於這樣的系列活動,可以沿着活動的有效性與活動問的邏輯性(系統性)兩條線展開不同層面的反思,以幫助教師更清晰系列活動到底應該怎麼搞。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動物是如何過冬的,知道動物如何過冬主要有四種形式:⑴躲藏;⑵冬眠;⑶遷徙;⑷換毛;

2、理解詞彙:冬眠、遷徙等。

3、對探索動物世界奧祕感興趣,並具有較細緻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動物過冬”的錄像帶、錄像機、電視機、各類動物的磁鐵教具、動物胸飾、錄音機、磁帶等。

活動過程:

1、複習鞏固“人們是如何禦寒的”。

教師用語——今天的天氣真冷啊,我們都穿上什麼衣服了?人們除了穿上厚衣服以外,還想出什麼好辦法來過冬呢?

2、科學教育“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教師用語——人們是這樣過冬的,那麼你們知道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呢?

⑴幼兒根據日常觀察進行自由回答,教師不予評論。

教師用語——剛才小朋友説了很多動物過冬的'辦法,那麼究竟小動物們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呢?現在,老師就來請大家看一段錄像。

⑵幼兒觀看錄像一遍:

要求:A錄像上有哪些小動物;B這些小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幼兒根據錄像內容進行回答,教師根據幼兒回答內容,出示相應的磁鐵教具。

⑶幼兒再次觀看錄像,並出規定格畫面,進行動行過冬形式的歸類。

教師用語——小動物們也很能幹,它們也想出了很多辦法來過冬,那麼小動們用了哪些好辦法呢?我們再看一遍錄像。

要求:A這些是什麼小動物;B它們是用什麼方式過冬的。

(根據定格畫面,並運用磁鐵教具幫助功兒進行歸類)

躲藏——蜜蜂、螞蟻(老鼠)等;

(幼兒用動作表示“躲藏”)

冬眠——青蛙、蛇、熊(蝙蝠、刺蝟、蝸牛、蚯蚓)等;

(解釋:眠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動的意思)

遷徙——燕子、大雁、丹頂鶴等;

(解釋:遷徙就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的意思。)反覆練習新詞“遷徙”。

換毛——獅子、狐狸、狗、羊(雞、鴨、兔)等。

⑷鞏固動物過冬的四種主要開式:躲藏、冬眠、遷徙、換毛。

教師用語——現在,我相問問小朋友:小動物想了幾個好辦法過冬的,又是哪些好辦法呢?

⑸教師總結:小動物們很聰明,想出好辦法來度過寒冷的冬天,它們有的躲藏,有的冬眠,有的遷徙,還有的換毛。它們真是能幹的小動物!

3、結束部分。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初夏雨水多,陽光烈,傘是幼兒經常接觸的物品,他們通常對傘都很感興趣。藉此機會,可以讓孩子瞭解傘面是利用不吸水的布製成的,讓幼兒通過實驗瞭解不同布的吸水性,從而理解傘面的製作道理。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運用自己掌握的生活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能通過實驗檢驗自己或別人的假設。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初步感知不同布的吸水性不同。

2、發展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對生活現象的'好奇心。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各種質地的布塊若干(棉布、紗布、絨布、尼龍布、麻布、塑料布等)及眼藥水瓶若干。

2、掛圖。

【活動過程】

1、幼兒猜猜:換別的布做傘面,行不行?

2、幼兒分組觀察各種布的區別。引導幼兒用眼睛看(顏色),用手摸一摸(厚薄、軟硬、粗細),使勁拉一拉,聽聽它們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請幼兒説一説自己都觀察到了什麼,有什麼想法。

3、教師用棉布實驗,將水滴在上面。

(1)操作之前請幼兒猜猜:水滴上去後會怎樣?有沒有變化?有什麼樣的變化?

(2)教師將水滴上去之後,請幼兒觀察,用語言總結變化。(如:水透進布里去了;布把水吸進去了;有水的地方變濕了等。)

4、請幼兒猜想一下,如果用眼藥水瓶滴水在其他布的表面上,會發生什麼變化。有能力的幼兒可以説一説判斷的根據。

5、幼兒分組動手操作,教師觀察、協助、指導。

將水滴在不同布的表面,看看水滴在不同材料的表面是如何改變的。是停留在一個地方還是散開;是停留在表面還是滲透進去。如果能滲透,比較一下在哪種材料上滲透得快,在哪種材料上滲透得慢。再多滴幾滴試一試。滴完水後,可以用手在材料上摸一摸,壓一壓,比較不同材料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幼兒交流自己操作時觀察到的情況和想法。

6、討論:哪一種材料吸水性好?哪一種材料吸水性較差?按其吸水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排列一下。選出吸水性最好的和最差的材料,比較它們在外觀形態、軟硬程度和表面的觸感上有什麼不同。

7、想一想:吸水性強的布與吸水性差的布各有什麼作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中是否有使用這種材料的布做成的東西?為什麼會使用它們?(比如:為什麼用軟的吸水性好的布做毛巾、手帕?為什麼用結實的不吸水的布做雨棚、雨傘等?)

8、出示掛圖:

(1)小明熱得滿頭大汗,在到處找擦汗的東西;

(2)媽媽看到地上很髒,想做一個拖把拖地;

(3)外面下雨了,爸爸想買一件雨衣,雨衣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4)小方總是把桌子上弄得油乎乎的,媽媽想鋪一張桌布,應該選什麼材料?請幼兒根據不同的情況在材料筐中找出一種最合適的布。

【活動延伸】

1、鼓勵孩子們用不同的液體進行實驗,如醋、油等。讓幼兒觀察不同的液體在不同布的表面上有什麼變化。

2、教師向幼兒介紹幾種布的名稱、作用和原料。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藍天、白雲、紅花、綠葉,自然界多姿多彩,五顏六色,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顏色?為了幫助幼兒瞭解紅、黃、藍三原色以及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出另一種顏色的神奇,我設計了本節活動,通過活動,讓幼兒感受顏色變化的奇妙,激發幼兒探索、發現顏色變化的慾望,豐富有關顏色變化的經驗,體驗變化的樂趣。

活動目標:

1.認識三原色,通過探索發現不同顏色混合後發生的變化。

2.會按要求邊操作邊記錄。

3.對顏色感興趣,體驗顏色變化的樂趣。

活動準備:

透明杯、小勺子、顏料、抹布等。

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

師:手戴小兔頭飾,“今天,森林幼兒園裏的'山羊老師要給小動物們上美術課,可小兔只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顏料,誰能幫幫小兔呀?”

2.猜想並記錄。

(1)師:“好,那你們猜一猜把紅色和黃色合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顏色?”請兩位幼兒回答。

(2)介紹記錄表。

師:“這裏有一張記錄表,在記錄者這裏寫名字或字母,這是什麼意思?(手指猜想標記)你用水彩筆把猜想的結果記錄在這裏。記錄好了,就把記錄板放回原處大班科學:會變的三原色大班科學:會變的三原色。好!現在開始。”

(3)幼兒猜想並記錄。

(4)交流猜想結果。

師:“誰來介紹一下你的猜想結果。”

3.實驗並記錄。

師:“兩種顏色合在一起到底會變成什麼顏色呢?我們動手試一試,好嗎?”

(1)“在每張桌上有紅黃藍三種顏色,你用勺子從杯子裏取出兩種顏色放在空杯裏,看看合起來是什麼顏色,然後記錄。在用勺子取顏料時要慢,不把顏料弄在桌子上,如果不小心把手弄髒了,可以用抹布擦一擦。實驗完成的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上,拿着記錄表回座位。”

“這是什麼意思?(手指記錄表實驗標誌)你把實驗結果記錄在這裏。”

(2)幼兒實驗。

(3)交流實驗結果。

師:“誰來介紹你的實驗結果?”

4.第二次實驗。

(1)師:“小朋友真能幹,又幫小兔找到了三種顏色,可小兔説它還想要更多的顏色,怎麼辦?”

(2)“你還能變出什麼顏色呢?請你再去試一試,把實驗的結果記錄在這裏。(手指記錄表)這裏記你用的哪兩種顏色,這裏記你變出的什麼顏色。我搖鈴鼓時,你們就回座位。”

(3)幼兒實驗。

(4)交流實驗結果。

師:“你們變出了什麼顏色?是怎麼變的?”

5.總結。

師:“原來紅黃藍三種顏色可以變出很多不同的顏色,這三種顏色就是三原色。小兔有了這麼多顏色,就可以開心地畫畫了,真要謝謝小朋友。

教學反思:

1.本次活動過程始終以兒童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兒童積極參與其中,老師為主導,積極調動兒童的各種感官,讓兒童在活動中,通過看一看、説一説、做一做等各種體驗,激發兒童學習熱情,在操作探索中發現顏色變化的神祕,感受顏色變化的樂趣,從而完成預設目標的要求。

2.孩子對上這節課的興趣很高,可以自己親自去動手調色,並觀察不同顏色加在一起的變化樂趣。

3.有的孩子還不能準確的調出相應的顏色,老師應該就加以指導。

4.這節課上有的孩子回答問題還是很積極的,有的孩子不認識自己調出的是什麼顏色。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樂意參與探索風的遊戲。

2、讓幼兒初步瞭解風是怎樣形成的,並認識風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3、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重點難點

初步瞭解風的形成,認識風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活動準備

1、紙箱、塑料袋、氣球、扇子、書本、硬紙片、吸管、羽毛等。

2、風類玩具。

3、有關風的用途及危害圖片

活動過程

1、初步認識風是由空氣流動形成的。

(1)運用魔術箱和塑料袋證明空氣的存在,並且就在我們的'周圍。

(2)出示2個充滿氣的氣球,把其中1個鬆開口後吹到一幼兒的頭髮上,請幼兒説説觀察到了什麼,引出“風”。通過對比,引導幼兒説出:流動的空氣形成了風,不動的空氣不是風。

(3)教師小結:空氣流動形成風。

2、嘗試製造人造風。

(1)出示風車,告訴幼兒它們都想和風做遊戲,但是教室沒有風,怎麼辦?

(2)幼兒自由選擇製造風的材料,嘗試用各種材料製造風。

(3)教師小結人造風的方法,並鼓勵幼兒想出更多的方法。

3、幼兒觀看圖片,瞭解風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和危害,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

4、遊戲:羽毛飛起來了。讓幼兒運用人造風的一些方法制造風,人雞毛飄得又高又遠。

教學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慾望以及儘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我設計的這節科學探究活動,一開始就利用魔術箱變魔術這一孩子感興趣的現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慾望。

活動中,教師首先緊緊圍繞活動目標,設計了具有觀察性、開放性和層次性的提問,如在活動的對於環節中,把塑料袋變鼓,使幼兒感知到我們的周圍有空氣,把充滿氣的氣球鬆口吹到幼兒的頭髮上,讓幼兒通過觀察,對比,知道了流動的空氣形成了風,不動的空氣不是風。活動就這樣把幼兒引入到科學的氛圍之中誘發了幼兒的積極思維。其次,《綱要》中強調:“教師應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活動中,幼兒通過 “做中學”活動的重要環節,選擇材料製造人造風,讓風車轉起來,在動手、交流與表達中獲取知識,並在此過程中習得學習的方法。最後,生成新的問題:怎樣讓羽毛飛起來?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 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幹。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