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時尚女性範>親子>育兒>

親子陪伴形式有哪些

育兒 閲讀(1.27W)

親子陪伴形式有哪些,高效的陪伴,和時間長短沒有關係,關鍵是要製造無干擾的親子時光。簡單的講,就是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開電視、不玩手機,讓你和孩子的注意力全都在彼此的身上。現在分享親子陪伴形式有哪些?

親子陪伴形式有哪些1

1、肢體的觸碰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的恆河猴實驗就是最好的證明,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可以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起牀和入睡時給孩子一個親吻;和孩子一起做互動遊戲,比如:騎大馬、雙人舞、舉高高等等。

2、肯定的語言和動作

父母要學會傾聽,同時向孩子進行提問,要注意自己的動作,比如要看着孩子的眼睛,摸摸孩子的頭。對孩子做出的成績、説出的話表示肯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被父母看在了眼裏。

3、黃金時間清單

提前和孩子一起制定一週的活動清單,每次安排的時間在30~60分鐘,可以是一次公園散步,也可以是家門口的一次親子游戲,但一定要遵守約定。哪怕是偶爾一次爽約,也要和孩子説明情況,徵求孩子的原諒。

親子陪伴形式有哪些
  

4、和孩子分享有趣的事情

可以選擇在午飯後,或者晚飯後閒暇的時間,和孩子相互分享有趣的事情,話題一定要輕鬆,儘量以哈哈大笑作作為目的。可以是自己的所見所聞,也可以是書中的某個小故事,或者杜撰的小片段等等。

5、堅持親子閲讀

親子閲讀一定要堅持,而且必須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哪怕是孩子什麼也聽不懂。建議安排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書本的內容不限,最好不要讀教材類,而是要選擇一些課外知識,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

6、太空時間法

日常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裏,一定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不用擔心,可以在週末的時候坦露心聲,毫無拘束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這是治癒童年創傷最有效的'方法。

父母陪伴孩子的4個“坑”,正在拉遠你們的距離

1、太過敷衍

陪着不等於陪伴,有些家長每天都和孩子待在一起,但很少和孩子互動,每次孩子想跟父母交流時,父母都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或者非常敷衍的態度。

2、脾氣太差

有些家長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眼裏只有孩子的缺點,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動不動就打罵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

3、説教太多

每天在網上看點心靈雞湯類文章,然後就對孩子一頓説教,看似是在講道理,其實是一種發泄,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4、期待太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是佼佼者,一旦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就會特別沮喪。

陪着≠陪伴,親子陪伴不在於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高效、高質量,即使你很忙,也要選出至少三個方法去陪伴他,這將是以未來一生的財富。

親子陪伴形式有哪些2

一起做做家務

有一隻小鳥,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建造着自己的小房子

一隻蒼蠅飛過來譏笑着説:“你真是一個不懂得享受生活的傢伙,瞧瞧我,每天住在懶小豬的家裏,風吹不着、雨也淋不着,簡直是太開心了”

小鳥輕蔑地看了一眼蒼蠅沒有説話,繼續搭建着房子

另一邊,懶小豬和小鳥是鄰居,受到小鳥勤奮的影響也變得勤快起來

新的一天,懶小豬起牀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家裏面打掃得乾乾淨淨,換上了新的窗紗後,蒼蠅也被趕出了門外

後來,每到了變天下雨的時候蒼蠅就無家可歸了,東躲西藏、倉皇而逃

而小鳥呢,則是在自己建造的樹屋裏開心地唱着歌

其實呀,教育孩子也正如小鳥和蒼蠅的故事,父母是做蒼蠅、還是小鳥,最終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家長永遠是孩子成長裏的第一任老師,不想讓孩子成為倉皇而逃的蒼蠅,那麼家長就需要成為那隻勤奮忙碌的鳥兒

親子陪伴形式有哪些 第2張
  

請記得,陪孩子成長的那些日子裏一起做一頓晚飯,引導孩子擦桌子、掃地拖地、洗襪子、整理玩具、摺疊衣服等等

每一份家務的參與和勞作,都是孩子收穫快樂、體驗成就感的一次機會,那些陪孩子做家務就能學會的自理自立能力,家長可不要不當回事喲~

閲讀喜歡的書

很久以前,有個叫孟軻的學問家,他小時候學習特別用心,尤其是寫字的時候一筆一畫,很是工整

可過了一段時間,孟軻覺得學習太辛苦了,便逃學到山坡的樹林一玩就是一天

有一次,他逃學玩好了回到家裏,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今天怎麼回家如此早”

見到母親追問,他只好承認説“學習太辛苦了,我不想上學”

母親聽到後,生氣地説“我起早貪黑地織布,就是為了供你能讀書,你現在卻逃學”

一邊説着,母親一邊拿起剪刀把沒有織完的布給剪斷,拿起碎布又説“你不好好讀書,就像它們一樣,還有什麼用”

深深體會到貧窮的限制後,孟軻一改往日的吊兒郎當,開始發奮讀書、努力學習,最終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學問家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實際上學習只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方式,現實生活也不像寓言故事那樣一點就透

我認為,與其跟孩子説太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大道理,不如朝着努力學習的這個方向去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比如,閲讀喜歡的書

正所謂“腳步丈量的地方,書可以”,陪孩子成長的那些日子,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不論是孩子、還是家長自己,都是增長自身見識的一種受益能力

成為孩子的榜樣

有一位女士,養了一隻特別稀有的鸚鵡,這隻鸚鵡也長得特別可愛、惹人稀罕

可是,小小鸚鵡哪裏都好,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經常咳嗽,聲音沙啞難聽

女主人每一次聽到鸚鵡的聲音,都覺得它的喉嚨裏好像塞滿了令人難受的痰液

以為心愛的鸚鵡是得了什麼怪病,女主人便焦急地帶着去看獸醫,生怕小傢伙患上了什麼疑難雜症

最終,獸醫經過多方面檢查後診斷:鸚鵡並沒有患病,非常健康

女主人聽後更加焦急了,她趕忙問“為什麼它會發出那麼難聽的咳嗽聲”

醫生回答説“鸚鵡學舌,一定是平時經常聽到這樣的咳嗽聲,所以才會耳濡目染了”

女主人聽後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

原來,女主人有個喜歡抽煙的習慣,經常會咳嗽,而鸚鵡也不過是把咳嗽聲惟妙惟肖地模仿出來罷了

鸚鵡學舌這個故事,其實也特別像正在教育孩子的我們,在抱怨孩子身上有諸多缺點的同時,不妨先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

所以,從此刻開始每位家長都要學會去成為孩子的成長榜樣,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前,我們就需要先成為這樣的人,育兒先育己,便是父母送給孩子最有説服力的教育方針

和孩子平等對話

海濱的一座小城市,氣象台發佈了颱風即將襲擊的消息

小城市的百姓們紛紛開始驚慌,挨家挨户也都積極地投入颱風的預防工作

有一位母親,她正拖着還沒有睡醒的小女兒忙碌着

這位母親是一個急躁的性格,一邊忙碌着,嘴巴還不停地嘮叨發泄着

“這要命的破颱風…”

女兒聽到母親的抱怨後,天真地説着“才不呢,我就喜歡颱風”

母親正準備把女兒大罵一頓,女兒卻告訴母親“颱風一來,我們就可以點蠟燭了,而我也可以成為小天使了”

原來,上一次颱風來襲的時候小女兒害怕地哭個不停,為了安慰孩子,母親對着蠟燭下的小身影説“燈光下的你就像是小天使一樣可愛”

那天晚上,小女孩伴着微弱的燭光開心了一整晚,而那一晚,母親的讚美就像是暗室裏的燭光一樣,照亮着希望

親子陪伴形式有哪些 第3張
  

而教育孩子呢,其實也正如暗室裏的燭光,我們帶給孩子的也應該希望,而不是不斷打壓、包辦或嘮叨的“為你好”

所以,親子陪伴的第四個正確方法就是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且具鼓勵的溝通形式

陪孩子一起快樂旅行

有一隻老鼠,它出生以後就待在家裏從未外出

為了能開闊眼界,它收拾好行李後就去跟鼠媽媽告別,決定來一次説走就走的旅行

而眼界大開的老鼠,剛跨出家中門檻就不知覺感概萬千

“哇,好雄偉的山脈呀”

“那麼水秀雪美,一定是阿爾卑斯山脈”

“那麼雄偉壯觀,一定是大高加索山脈”

“我的天,這個世界真大呀”

一旁正在打洞的鼴鼠聽後,不知覺笑出“咯咯”聲

原來,老鼠口中的'阿爾卑斯、和大高加索山脈,正是鼴鼠剛剛打洞掏出的土堆

又過了一週,老鼠來到了一望無際的海邊

正值陽光和煦的一個午後,一羣牡蠣正在沙灘上曬太陽

老鼠見到後好奇地走近,看着露出鮮嫩白皙的牡蠣肉,口水都快要流出來了

於是,只想品嚐鮮嫩肉的老鼠,一頭扎進牡蠣貝殼

而牡蠣那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貝殼緊閉,也讓老鼠的脖子被緊緊卡住了,任憑如何掙扎,最終也都無濟於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孤陋寡聞會容易犯一些愚蠢的錯誤,而孩子的眼界也不應該只侷限於書本

趁着放假的時間,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就陪着孩子一起出門去旅旅遊吧,外面世界的廣闊和見識,才是孩子想象力和認知能力上的真正收穫

和孩子為未來做規劃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之前任職校長時遇到一個特別暴躁的男孩

有一次,男孩和幾個同學打架,男孩拿起磚頭就朝着對方砸去

陶先生看見後,立馬制止並把男孩叫到辦公室

本以為被叫到辦公室肯定少不了一頓批評,沒想到,陶先生從兜裏掏出四顆糖遞給男孩

掏出第一顆糖時説:“你比我先到辦公室,這是獎勵你的糖果”

掏出第二顆糖時説:“我不讓你拿磚塊打同學,你立馬就停止了,非常好,這是獎勵你的”

掏出第三顆糖時説“據我觀察,你拿磚塊打同學,不是因為故意挑釁,而是他們欺負了弱小的女生,説明你特別有正義感,這顆糖也是獎勵給你的”

男孩聽到這裏帶着哽咽的聲音説“我知道錯了,以後再也不會這樣暴躁了”

最後,陶先生又掏出第四顆糖説:“你已經認識到錯誤了,這塊糖獎勵你,現在我的糖發完了,談話也結束了”

陶先生對暴躁男孩的四顆糖故事,恍然間,讓我明白了一個親子陪伴的領悟,那就是和孩子之間的相處需要規劃

比如,我們跟孩子之間的談話目的是什麼,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掌握哪些溝通技巧…

當我們可以明確和孩子之間的相處需要後,朝着目標前行的規劃,才能讓親子關係更加井然有序

這一點,比起那些一遇到問題就批評、責備孩子的“為你好”來説,也更容易讓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