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時尚女性範>職場>職場經驗>

別把早教機構當“BB社交圈”

職場經驗 閲讀(1.78W)

面對高昂的早教費用,一些年輕家長普遍表示,送孩子早教,求知不是主要目的,而是為了幫孩子找到合適的“玩伴”,提高社交能力。

別把早教機構當“BB社交圈”

簡單的蠟筆畫,一到早教機構就成了“塗鴉班”,一年學費5000元;帶孩子學爬行,一年竟然開銷上萬元……如今,“80後”父母為了孩子不惜一擲千金的不在少數。面對高昂的早教費用,一些年輕家長普遍表示,送孩子早教,求知不是主要目的,而是為了幫孩子找到合適的“玩伴”,提高社交能力。

父母PK祖父母

“玩樂圈”VS“純粹是燒錢”

據調查,目前社會上的早教機構和早教課程“花頭”眾多:從親子旅遊到智力開發,從情商培養到繪畫技能……與之配套的培訓價格也“節節高”,如“運動寶貝爬爬班”,全部由外教授課,48節課收費達9800元;3到6歲的“兒童MBA培訓班”,兩年學費超過2萬元。儘管學費不菲,卻仍受到不少“80後”家長的追捧。計女士家住中山公園附近,兒子3歲多了,半年前她為兒子在某早教機構辦了一張5000元“年卡”,參加“寶寶故事班”培訓。不少早教機構實行小班化教學,招生時甚至需要報名者排隊等候。

對此,一些祖父母輩的人直呼“看不懂”。市民劉先生説,講故事、學畫畫等啟蒙教育,在家裏都能夠做得到,“更不用提‘爬爬班’了,孩子到了年齡自然會爬,還用得着送出去學習?”不少人質疑,高價早教培訓班在提高孩子能力方面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純粹是燒錢”。

案例網友“常長樂”:90分鐘課讓孩子自己玩40多分鐘

網友“常長樂”在錢報論壇“新聞報料”裏發帖説,上課內容沒有花頭。我詳細記錄了收費120元的那堂課主要內容:先讓寶寶互相自我介紹,8分鐘;教寶寶認識一樣物品,10分鐘;教寶寶跳操,6分鐘;休息10分鐘;教寶寶一首兒歌,8分鐘;讓寶寶自己填一幅畫的顏色,8分鐘;讓寶寶自己玩積木,10分鐘,一堂課就結束了。我還帶孩子去上過一堂一個半小時的課,內容更簡單了:寶寶自我介紹,認識一樣物品,然後跳舞,最後拿出玩具讓寶寶自己玩了40多分鐘,活動還沒有結束我就帶孩子回家了。

一些堅持送孩子早教的“80後”父母持有不同意見。家長陸女士認為,學習知識和技能,只是送孩子早教的目的之一,家長其實並未抱太高期望。主要想法是幫孩子找“玩樂圈”,有地方玩、有人一起玩。“這是孩子在家裏無法享受到的成長體驗”。不少家長表示,早教價格雖然貴,但也有積極面:“這些家庭經濟能力較好、對教育比較重視,大家‘門當户對’,也便於孩子以後長期交往。”

案例小豬媽媽:學會和不同年齡的孩子們打交道,這很重要

今天上午帶着小豬去上親親寶貝的社交課,小豬玩的很開心,我自己通過觀察也有很多感觸。

首先我個人認為早教課裏面最能鍛鍊孩子的就是社交課了。之前聽一些上過早教的媽媽説,如果孩子太小上這種混齡的早教課,覺得學不到東西浪費錢。中國的家長總是有一種想法,覺得交了錢,孩子一定要學幾個字母,學幾種遊戲,學幾首歌,學幾個舞等等方面的技能,才算是值得。其實現在獨生子女我覺得最缺的是社交能力,在這種混齡的社交大課裏面,是最能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了。一方面在快1個小時的時間裏,10幾個孩子和家長一起聽音樂做遊戲,這種氛圍很好,在家裏是做不到的,哪怕寶寶小不能做遊戲,媽媽帶着寶寶跟着一起玩,對他也是很好的鍛鍊;另一方面寶寶們可以學會和不同年齡的孩子們打交道,這點在孩子成長中是很重要。例如我家的小豬,在社交課上就經常是爬到其他地方和大的孩子一起玩,或者互相搶玩具這些都是對他們社交的鍛鍊。

專家PK專家

“早教社交”VS“家長交流圈”

有的專家認為,當下,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四個甚至六個成人圍着一人轉,孩子缺乏同齡的玩伴,確實是一個現實的社會問題。從嬰幼兒到中學生,多數時間都獨自“宅”着,與電視、電腦和電子遊戲相伴。長此以往,孩子的團隊合作、互相幫助等品質培養就會受到影響。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調查顯示,社交能力欠缺已成為新一代孩子身上的普遍問題。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80後”家長們的“早教社交”不失為一種應對方法,值得肯定。

但也有教育專家指出,早教對嬰幼兒的社交作用有限。太小的孩子不具備主動交往意識,很多時候在早教中心也是各玩各的。名義上是為孩子找“小夥伴圈子”,最終可能演變成“家長交流圈”。對嬰幼兒來説,在早教機構每週活動一兩次的有限交往,遠不如與同一小區內天天見面的小朋友交往來得密切和長久。況且,不少早教機構培訓內容“搗漿糊”,家長花的是冤枉錢。家長多花錢,不代表“多付出”,更不等同於“多關愛”。盲目追求高價早教班,容易形成攀比風氣,這對孩子、對家長反而不利。

淺見:

人類是羣居動物,無論獨生子女如何嬌生慣養,最終都無法避免走出家門,與社會上的其他人打交道。合羣且有良好的人際圈的孩子往往更易取得人生的成功。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自小就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便把孩子空投到大人們認為是社交良地的地方,寄望於教育機構,卻往往難以如願。

其實,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社交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應首先自家長和家庭環境做起。

推薦一些專家建議,幫助家長引導孩子逐漸建立社交能力。

第一步:接納孩子的社交困境

廣州資優樂園教育專家羅文浩認為,“很多時候,成年人往往誤解了孩子的世界。”“兒童的社交能力並非意味着他必須彬彬有禮、見誰叫誰、謙讓合作、沒有衝突,兒童社交能力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們教給他,他就會了,一勞永逸了。社交能力是在不斷的體驗和練習中逐漸開發的。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認可他人存在、體會他人情緒、接納他人行為,這些都需要我們積累大量的經驗才能練就。”

第二步:接納孩子之間的社交“衝突”

小巫説:“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家長們往往備感頭痛。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了這樣一個理念:衝突是壞事情。我們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衝突,就意味着關係破裂,所以我們一向避免衝突、壓制衝突。因此我們也難以接受孩子之間發生衝突。

不過我們或許可以從動物界學到一些東西:小獅子打打鬧鬧的時候,獅子媽媽和爸爸都懶懶地躺在一邊,不理不管不干涉。因為它們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們解決矛盾,雖然能夠取得一時的和平與寧靜,卻阻撓了幼獅生存技巧的開發進程。打鬧是在為幼獅成年做準備。”

第三步:耳濡目染學禮貌

在孩子面前,家長要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向孩子示範社交場合的禮節,比如見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見等。平時在家裏,家人之間要注意使用文明語言,如“勞駕”“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別客氣”等等。孩子吸收性的心智,會將這種禮貌內化,日後時機成熟,他自己準備好時,會自然融入行為當中。

幼兒並不理解“禮貌”的重要性,不知道為什麼要“叫”人。這個陌生人也許對父母來説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卻毫無關聯。幼兒天性只對跟自己有關的事物發生興趣,而對一個不知是誰的陌生人展示笑臉。

因此在他人面前,要把孩子當作一名與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紹給對方,比如:“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媽媽的同事;這位是我的兒子某某。”這樣既能讓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也能幫助孩子熟悉、接納對方,有助於孩子放鬆下來,自然地流露禮貌。

第四步:循序漸進懂分享

讓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徵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則尊重孩子的意願,告訴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長説了算,為了顯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給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兒”。在家裏,讓孩子分清每個人的所有權,未經許可,不能隨意翻動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邊,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徵得對方同意。

幫助孩子學會遵守“輪流”“等待”等規則,比如在遊樂場,大家輪流玩鞦韆,誰先拿到誰先玩兒,後來的小朋友要等待。出去時多帶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孩子不那麼在意的玩具。首先讓孩子學會“交換”,有助於孩子學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