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時尚女性範>家居>生活常識>

孩子自信還是自卑,往往與背後的家庭教育有關

生活常識 閲讀(1.17W)

遇到喜歡的人和物,不是想着爭取,而是覺得自己配不上。

孩子自信還是自卑,往往與背後的家庭教育有關

即使長大變得很優秀,卻依然有着很深的自卑情結......

一個孩子的自卑最先來自家庭,再是老師和同齡人。孩子自信還是自卑,往往與背後的家庭教育有關。

放手讓孩子獨立or不信任孩子能力

父母總覺得孩子小,怕麻煩,或者不相信孩子能力,常常否定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孩子幫忙端盤子,媽媽馬上説:“你端不穩,別把盤子打了。”

孩子拿掃帚掃地,奶奶馬上説:“別掃了,你掃不乾淨”

孩子嘗試新事物,父母説:“這孩子做事沒耐心,一看就不行!”

孩子的自信落到實處是什麼?恰恰就是完成生活中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在嘗試和體驗中,增加對生活的自信心。

正如《人性的弱點》中寫道:“培養自信的方法就是,做你害怕做的事兒,獲取一次成功的體驗。”用網友的話解釋就是:“你做成了一件事,你又做成了一件事。”

孩子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如果父母相信孩子,孩子便會越來越相信自己,反之,則很容易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偏低。

願意欣賞孩子or總拿孩子做比較

以前在有人網上問:“什麼很多父母不能容忍孩子不優秀,總愛提別人家的孩子?“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的一個答案是:“因為和逼自己比起來,逼孩子容易多了。”

在養育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常常缺少欣賞的眼光,反而對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讚不絕口,鄰居家的孩子小明,同事家的孩子小東,自家孩子永遠不如別人家的來得滿意。

當父母盯着人家孩子的優點,放大自家孩子的缺點,其實已經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得不到正向反饋的孩子長大後,也會不自覺地用別人的優點衡量自己,看低自己的能力,陷入自卑。

這個世界上既沒有相同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之處。遺憾的是,不少父母吝嗇欣賞的目光,卻用比較給孩子埋下自卑的種子。

尊重孩子意願or替孩子做選擇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從家庭日常,到學校生活,再到結婚成家,他要面臨的選擇必然越來越多。

爸爸媽媽習慣性地包辦做主,對孩子的意願置若罔聞,時間久了,孩子就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依賴父母或他人。

這個時候,父母必須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讓孩子參與家中他能理解的事情的決策,比如出去玩,徵求孩子的意見;給孩子買文具,讓孩子自己挑選等等。

孩子的判斷,可能你並不認可,但也不要全盤否定;如果你已經有了目標,不妨讓孩子二選一。

總之,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會增添對自己的信心。在這種氛圍長大的孩子,會時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這是他自信的開始。

好好説話or語言暴力、貼標籤

大多數的悲劇,都是從不好好説話開始的,語言是人類的天賦,卻也能變成最傷人武器。

當你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和你越來越不親近時,不妨回頭看看,是否對他説過這樣的話:

真笨,沒用的東西;

是人都比你強;

你豬腦子啊,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能弄錯!

膽子這麼小,沒出息

人們常説:“打是親,罵是愛。”大人批評孩子初衷都是為了孩子能改掉“壞行為",變得更好。

然而事實是,每一句來自父母的否定,都足以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爸爸媽媽都覺得我不行。“

心理學有個詞叫“消極暗示",當我們總是貶低孩子,將孩子身上的小毛病,放大,標籤化,久而久之,孩子開始不自覺地往這些標籤上靠攏,最後陷入自卑怪圈。

無條件的愛or有條件的接納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沒有保留的,但是一旦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份愛會加上條件和標準,比如要聽話、成績要好、不哭不鬧......這是孩子得到父母的愛的條件。

父母一方面經常以收回對孩子的愛,調整孩子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孩子出現問題貶低、指責,這樣一來,孩子很難對自己有一個良好的自我認知,內心也是匱乏的。

小時候,父母對孩子不接納,成年後的他也會很難接納真實的自己。

父母愛孩子,接納孩子的完美與不完美,不管他能不能給你掙面子、不管他能不能讓你高興、不管他能否活成你想要的樣子,你都會愛他。

無條件的愛與堅持原則並不衝突。每個孩子,背後有愛與原則支撐,心靈都將是富足的,不管未來遇到了什麼,都可以自信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