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時尚女性範>家居>美文閲讀>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

美文閲讀 閲讀(7.04K)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國小教學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1

我們當教師的人最怕遇到這樣令人憂慮的現象:孩子們不願意學習,是家長、老師在強迫他們學習。而這些不喜歡學習的孩子們,剛入學時是帶着渴求知識的火花的呀!但這點火花為什麼這麼快就熄滅了呢?最多見的原因是學習壓力太大,孩子承受不了,選擇逃避。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想説: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老師的鼓勵、欣賞和引導會讓一個普通的孩子變得優秀,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心。但如果對孩子的'缺點、錯誤,挑剔、諷刺、譏損、數落,對孩子的行為不信任,過分要求孩子不平等地尊重自己,而孩子則用不學習來對抗。

所以,傳統的教育方法也要根據孩子心理的變化而改變。

故而,為了使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我認為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們閲讀。作為教師,教給兒童觀察自然界,是為了教會他讀書。而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愛鑽研、會思考的人,並不那麼簡單。這跟僅僅教會學生流利地朗讀並不是一碼事。只有兒童的智力生活是在書籍中度過的時候,他的學習願望才能確立起來。作為一個教師,當他步入教壇開始,就應周密地考慮:在國小期間,應當讓每一個學生閲讀哪些書呢?優秀的作品對學生的智力發展、道德發展和審美髮展起着極其特殊的作用。這些書籍將作為寶貴的財富進入學生的精神生活。通過閲讀激發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生根發芽,取得好的收成。能對書籍進行思考,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學習大綱規定的教材。如果一個學生閲讀的面很廣泛,那麼在課堂上所講到的新概念、新現象、新事物,就會納入他從各種書籍裏汲取到的知識體系裏去。他學習起來就更容易了,當然,學習的興趣也激發起來了。

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就像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條根鬚在潮濕的土壤裏給它提供滋養。我們,作為教育者,更悉心地保護它們,讓它們茁壯成長。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2

我們如果細心不難發現,新課改的每一篇課文在學習目標中都有一點,那就是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所以、在閲讀教學中我們就要強化朗讀能力的基礎訓練,逐步提高國小生的朗讀水平。如何培養國小生的朗讀能力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1. 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要求學生達到愛讀、善讀、自己照着讀的境界。2、教師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學生朗讀的慾望。3、 採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悦。4、 經常進行各種朗讀比賽

二、經常進行朗讀基本功訓練

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打好朗讀基本功。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複,不唱讀,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麼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三、範讀領略,模仿入境

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老師範讀,當然,範讀是隨機的,要選擇好時機,我一般不再初讀課文前範讀,而是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我才範讀。

四、採取多種朗讀形式,使學生願讀,樂讀

朗讀的形式有:齊讀與知名讀;輪讀;男女輪讀、小組輪讀等。配樂讀;分角色朗讀對話 較多,故事性較強,語言生動的活潑的課本可以分角色朗讀。比如:《松鼠和松果》的`教學中,我讓同學們自己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我讀旁白,這樣反覆讀了兩遍,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起到了示範作用。接着我又讓學生換角色讀課文,這樣學生的興趣更濃,讀的投入,對課文的理解也很有幫助。

五、注重朗讀評價

我們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多給恰當的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微笑和鼓勵,少一些單一的評價。學生們樹立了能讀好的自信心,會讀的更精彩。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愛説的是:“你讀得非常好。”“你讀的真不錯”之類的話。其實,我們應用心聆聽學生的朗讀,切實發現他們朗讀中的優點,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都給與肯定。學生們在我們的鼓勵中會樹立自信心,讀的興趣就會高。

六、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初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品讀

在教學中要充分給予學生讀書時間,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把課文讀熟。邊讀邊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帶着對文章的情感讀文,讓自己的情感在讀書中流淌。

總之,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正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恆心,採取科學的訓練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那麼,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3

在這幾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僅把自己平時的一點心得寫出來與大家探討,希望大家能給予指導與幫助。在我個人認為,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枯燥乏味,毫無生趣的。記得我小時候在語文課堂上時不時思想就跑別處去了,或睏乏了。但是,如果把音樂,美術和表演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其效果卻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學處的心理,這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畢竟國小生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對音樂,美術的興趣好比學語文的興趣濃厚。

一 、設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聯想,並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象,思索,潛移化地發展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音樂,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人僅能調節課堂氣氛,給人輕鬆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教學<趕海>這一課,在朗讀第一段及最後一段的歌詞部分時,讓學生改讀為唱,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插入表演,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交流,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對國小生來講,如果能採用一種調動其積極性教學方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愛動,有一種先天的表演慾望,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雪兒>這一課的最後兩段的時候,有意識的把"我"對雪兒的呵護,雪兒終於可以展翅飛翔時的樣子等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課文的真諦.課後,同學們還不停的將課堂上學到的動作表演來表演去.可見,課堂的內容已以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靈.

三、安排繪畫,增添課堂情趣.

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直觀的藝術形式,而且美術在啟發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例如:在<荷花>這一課中,我先自已畫一幅很好看的荷花,讓學生通過圖,先了解荷花是什麼樣子的,對它有一個初步的瞭解,要不然單從課文上簡單的文字來理解,他們對此還是茫然.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4

推薦一提到作文,學生怕,老師也怕。學生怕寫,老師怕教,而傳統的作文教學,卻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師講授習作知識時可以侃侃而談,卻不能領着學生操作,為學生示範;家長輔導習作,求助於各式各樣的作文彙編,卻也只是徒勞無功。真可謂談“作文”色變,作文難就成了“歷史性”問題。當然也有入門的學生,他們卻説,得益於課外閲讀和自覺練筆。可是,我們的大多數學生,在複雜的主客觀原因下,有課外閲讀和自覺練筆的時間嗎?

新課標的頒佈,為我們送來了縷縷“春風”,為習作教改注入了活力,為習作教學翻開了新篇章。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相機點撥,靈活引導,激發動機,以情造文,讓學生重新體驗習作的樂趣。

一、豐富習作源泉,讓學生敢寫。

習作離不開生活,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是學生習作選材的重要源泉。在習作教學中,課堂上,我不是指導學生應該寫這個,可以寫那個,而是安排學生先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草木蟲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讓學生多見多識,縱向延伸,開闊眼界,積累習作原料。通過如詩如畫的大自然薰陶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操,從而樹立敢寫的信心。然後,我又橫向拓寬,放低要求,讓學生撇開心理負擔,自由選材,引導他們在豐富的習作源泉裏對號入座,產生生動直觀的形象。有縱有橫,掃除學生怕作文的陰影,使學生放開手腳敢寫。

如,我在教寫《我的校園》一文時,我先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找好角度,然後引導學生從大處着眼,從小處落筆,從外到內地讓他們參觀校園,這樣,學生心中對校園就有了比較清晰的印象,寫起來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二、激發創作動機,讓學生想寫。

習作是一項具定創造性的`作業,必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話説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在鼓勵性語言的作用下,會產生很好的創作慾望,從而克服習作的心理障礙。

教學中我努力去發現學生習作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兒微小的進步,如一詞、一句,都及時給予鼓勵。一旦發現習作中的毛病,並不急於批評,而是耐心地和學生一起研討交流,讓學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怎樣該好。讓學生的熱情也能水漲船高。在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又給學生增加“營養”,用心評改,鼓勵學生自讀自賞,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改作文,從而讓學生自願地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如,教《一件難忘的事》時,我先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難忘事,然後相機點撥,鼓勵學生把剛説的寫下來,自讀自賞,動手動腦互評習作。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讓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都能閃光,從而讓學生想寫。

三、精選範文引路,以情造文。

閲讀是習作的基礎,國小生的習作是在閲讀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對一篇篇精選的範文的欣賞,為學生習作開山引路,讓學生不斷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積累習作素材。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悟真情,領悟方法,用真情造文,避免空話假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會寫。

如我在教《美麗的春天》一文時,我引導學生讀了多篇關於春天的文章,使學生萌發出讚美春天的情感,然後再讓學生放開手腳表述真情。以情造文,學生寫的自然、寫的具體。

縱橫交錯,激發習作動機,靈活引導,以情造文,讓學生從敢寫到想寫,再到會寫,循序漸進,消除了“怕”的陰影,使學生產生了寫作激情,把美帶到了學生的身邊,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學生又嚐到了習作的樂趣。

總之,新課標的頒佈,為習作教學帶來了生機,學生和教師產生了共鳴,為今後的習作教改奠定了基石。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5

【摘 要】法國思想家羅梭説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並提出了“好課”的9級標準。筆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礎上,另闢蹊徑,提出了“好課”的7級標準,並結合課例作具體地觀課。

【關鍵詞】教學內容 語文觀課 王榮生 標準

一、引論──磨他山之玉

法國思想家羅梭説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其著作《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一書中,作了這樣論述:“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在這樣的前提下,課堂組織散漫一點,教學中出現一些彎路插曲,都是常態,無傷大雅,語文教學的課堂形態應該走向相對地寬鬆乃至有節制的隨意。過於精巧的、講究一分鐘一分鐘‘流程’的、教師一口美辭假聲抒情的、一舉一腔分明比表演還像表演的語文課,也許應該被看成變了態的語文課。”

據此,王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一堂語文“好課”的9級標準:(1)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2)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3)教學內容相對集中;(4)教學內容與聽説讀寫的常態一致;(5)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6)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一致;(7)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趨向一致;(8)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9)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誠然,在精彩紛呈的語文教學領域裏,我們看到了太多形式主義,對於語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種終極的追問。殊不知,語文本姓語,脱離了“語”,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繡腿,徒勞無益。但是,細細回味王教授的這9級標準,筆者認為有三處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級和第二級有重複,如果説老師在課堂上“教的是‘語文’的內容”,那麼該教師定“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故此,筆者認為第一級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級和第五級相比,第五級更指向語文的根性。當教師所選用的語文教學內容與學術界的認識相一致時,這教學內容就不再是變態。誰能説遵循了學術界對各種文體的普遍認識,還會是變態呢?如果這樣説,那學術界的認識就不正常,或者説教師對學術界的認識沒有搞清。故此,本人認為第四級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級更指向於教學方法,而非教學內容。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用是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但課後學生到底學到多少,這就要看教師方法是否得當,而第七級的介入似乎有另類之感。

此外,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獨立體,有着獨有的'教學個性,這也是決定一節課教學內容是否得以有效實施的主要標準之一。故而,筆者認為由教學內容觀語文課是否有效,應具備七級標準(王教授提出的九級標準中的六級標準+教學內容與教師個性相融合)。

二、立論──闢個人蹊徑

標準的意義在於衡量,七級標準的意義同樣在于衡量一節語文課的優劣。那麼,該如何運用七級標準來衡量一節語文課?然在王教授的書中“寤寐求之”,終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終。”為此,筆者憑藉點滴思考,自闢蹊徑,結合身邊的課例談一談個人的一些拙見,以拋磚引玉。

1.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對於語文的定義,葉聖陶先生作出這樣解釋:“語文就是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説,就叫語文。”[3]基於這一共識,洪鎮濤先生亦強調指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應該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前輩們的言論不僅為語文正了“名”,即教語文的內容;同時也為當前的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即語文教學的本體是指向語言,語文課要使學生獲得語言。

以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中,該老師將教學內容分為六個板塊。第一板塊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即請學生根據老師説的白話文,猜文言詞彙。第二板塊模仿古語,自我介紹,即請學生模仿“楊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紹。第三板塊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即通過多次嘗試(參考註釋自由讀──指名讀──引導理解疑難字詞意思,標斷句符號──範讀引領──指名讀──齊讀),指導學生讀通順古文。第四板塊整理理解,敍説故事,即請學生用白話語言説一説故事,再次加深疑難詞語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品味,以體會楊家小孩的聰慧之處,並隨機指導學生角色朗讀、表演朗讀。第六板塊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即請學生選取一個版本,給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話版的《楊氏之子》劇本補充台詞,並和同桌對演。

縱觀以上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不難發現,這位老師從讓學生猜文言詞彙以初識古文語言,模仿古語自我介紹以近距離觸摸古文語言,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引領學生與古文對話,整理理解敍説故事以理清文脈,深入文本品味語言感悟古文語言之妙,到最後的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引領學生學以致用,至始至終都在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由此,筆者認為該教師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2.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古語有云:“大道至簡。”意指大道理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説明白。教學內容的選取亦是如此,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語文天地裏,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霧森林,直達語文的根,摘取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簡簡單單教語文”。

仍以上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設計(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模仿古語,自我介紹──理解字詞,讀通古文──整理理解,敍説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語言──補寫劇本,內化語言)足見該老師的匠心獨運,六個板塊循序漸進,最終指向一個教學內容,即指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古文語言。但遺憾的是,這位老師似乎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受用力,這是學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觸古文,老師如此大密度的訓練,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説恐怕都難以受用。皮亞傑認為兒童建構知識的過程一般為四個階段:拿過來、裝進去、存起來、提出來。由此,筆者想,受心理年齡的限制,當學生的頭腦在短時間內裝進大量新知後,保存中就會出現顧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時大多是殘缺不全的知識。若長期以往,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也會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

在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中,課文佔了近乎80%的份量,為了對這些不同體裁、不同文體的文章加以區分,學術界對它們的特點進行詳細地區別,並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己所學的學術界已有定論的語文知識不斷地進行專業教學,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個套路或有悖學術界認識來進行教學。

再以《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老師從猜文言詞彙、釋讀課題、讀通文本、品味語言到內化語言,遵循閲讀教學的基本之路。但在“內化語言”這兩個環節,筆者認為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與學術界的認識有失偏頗。為了給學生創作以示範引路,老師創作了劇本前兩句台詞,其中古文版劇本的台詞是這樣的:

小楊(為孔設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楊梅,皆新鮮而甜蜜。夫子請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楊梅以示兒,微笑):多謝賢侄。哦,楊梅,此是君家果。

我們且不説小楊對孔君平這位有學識的長輩會不會像招待三歲小孩一樣,告訴他這是桃子、琵琶、楊梅,僅就這創作的古文版劇本,怎麼看着都像是五四時期半古半白的白話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時期的經典文言文,總感覺與原文顯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這一教學內容和文言文的學術認識未能形成一致。筆者認為,如果我們老師難以給學生規範的文本,那不如不給,以免誤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6

開放性閲讀教學是針對傳統閲讀教學中的封閉性特點提出的,它充分顧及學生在閲讀態度上的主動性,閲讀需求的多樣性,閲讀心理的獨特性和閲讀方式的探究性。在開放性的閲讀教學中應營造開放性的氛圍,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倡導質疑、感悟學習,探索個性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對國小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閲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為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閲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閲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閲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閲讀教學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同時閲讀教學是培養聽説讀寫能力的重要環節。閲讀教學有豐富知識,鍛鍊思維,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的作用。

傳統的閲讀教學,課堂氣氛嚴肅,師生互動缺乏,國中語文教師只是對課文做一些純理性的,甚至是機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標準、結論、答案的統一,忽視了學生在閲讀中的情感體驗,壓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閲讀的規律,把“分段”、“概括段意”、這個手段變成了必不可少的訓練程式,這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想我們當時所受的中國小教育,不難發現,我們的教師始終給我們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在課堂上教師的思維方式主宰了我們,師生互動的機率極低,唯一的互動方式就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式的,而且始終侷限於課文本身,學生只是知識的單向接收者。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信息的流動方式基本上是單向性的,既師→生,這種封閉的信息系統,導致了信息的淤積,學生的想法得不到表達與交流,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7

在新課程改革發展的今天,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使之成為有用人才,是擺在我們每位教師面前的新課題。由於遺傳因素、家庭原因、社會原因、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智力低下的後進生和貪玩好耍、學習成績低下、思想品德不良等後進生。如何使後進生振作精神、奮發向上,改掉自己身上的壞毛病,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呢?

一、情感教育──給後進生以關愛

熱愛學生,不歧視每一名學生是師德的核心和精髓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喚,教師只有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對於學生的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教師只有以自己的愛去贏得學生的愛和尊重,才能共建師生感情的橋樑。教師對學生真摯無私的愛,體現在敬業、奉獻、愛生的精神上。教師要以情感為本,把愛心和微笑帶入課堂,留給學生,切忌板着面孔上課,要把學生當知心人,做到既是良師,又是益友。耐心細緻地做到厚愛學生,尊重其人格,不貶低學生。使後進生在愛中受到情感薰陶,自覺接受教育,主動改正不良習慣。

二、教師應從潛移默化中感染後進生

教師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作為教育者不能正其身,如何去正人呢?教師只有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才能確立在教育中的地位,身教能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使後進生受到感染,使他們自覺地形成遵守校紀、班規、熱愛學習的好作風。

三、多開展一些智力活動,促進後進生的智力發展

目前,大多數後進生主要是由於學習目標不明確、態度不端正、貪玩好耍等造成的,也有少數後進生是由於智力低下造成的。對於前部分後進生,我們可以利用上課、課外活動、郊遊等時間對他們開展談理想、樹立人生觀、端正學習態度等專題活動。對於後部分後進生,他們智力遲鈍,學習比較費力、費時,掌握知識也難於進行學習的遷移,那麼我們也可以利用上課、課外活動、節假日等時間,對這部分差生進行定向性智力活動、規則性智力活動和習慣性智力活動等訓練,以提高這部分後進生的智力水平。例如:結合教學,引導後進生學習如何觀察事物、如何進行記憶、想像,如何分析問題等方法,來促進後進生的智力發展,達到教會他們如何學習的目的。

四、尊重、表揚和激勵後進生

大多數後進生普遍存在的弱點是缺乏自覺性和自制力,行為和情緒反覆性強。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加以鼓勵和表揚,使他們從自己的成功裏發現自己,樹立信心。切不可諷刺、挖苦甚至粗暴指責。處理問題要抓住時機,不要問題過了很久才處理,否則會使後進生的上進心受挫折。後進生與其他人一樣,有自尊心,教師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允許他們有失誤、反覆,使之真正享受着被尊重的欣慰,確信自己在老師、同學心目中是“人”,在成功大廈的建設中是“料”。教師不僅要善於發現後進生身上的真、善、美,而且還要發動後進生去尋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以喚起他們的自尊、自信,幫助後進生揚起前進的風帆。

五、發揮班集體作用,開展幫帶活動

班主任對在心智、行為等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後進生”,應當建立檔案卡、家長責任卡,並利用班集體的凝集力,倡導全班同學都來關心“後進生”,幫助“後進生”。根據“後進生”的各種症狀,把他們分組歸類,每一個階段確定一組重點轉化對象,並制定出相應的`轉化方案,同時從班內挑選表現良好的同學進行幫扶,由此形成互幫互學、比學趕超的良好學習氛圍,從而產生較大的動力,不僅能感染、激勵學生,而且還能約束“後進生”,使他們養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優良的學習品質,努力培養他們創造性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六、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起來轉化後進生

學生和家長朝夕相處,學生的品行,成績的好壞和家長有着直接的關係,同後進生的家長保持聯繫尤其重要,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家長會、家訪等及時把差生的進步和成績給予肯定、表揚,教育家長改正對後進生的粗暴教育,消除父母與子女的緊張關係。還可以利用課外活動、班會等時間請一些社會上的名人給後進生上一些道德課、法制課、理想教育課等,以便他們能樹立信心,改掉壞習慣,發奮學習。

總之,轉化後進生要做持久、艱辛的工作,只要每位教師辛勤耕耘、無私奉獻、傾注愛心,必定能點亮後進生心中的“綠燈”。使他們揚起理想的風帆,奮勇直前,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8

一、音樂教師

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電子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9

1、在上課時,教師應勇於“讓位”給學生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此,教師要改變以往教學中“滿堂灌”、“一言堂”、而要勇敢地“讓位”,勇敢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勇敢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整堂課,透過畫畫引導孩子去學英語、説英語,用畫畫把孩子的`思維得以限度的展開,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着並且互相傾聽着,碰撞着,從由一個單詞到一個句子,最後成一篇小文章。而我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鼓勵學生用自我的思維去探索,用自我的語言去表達、交流。我想: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算是整正地“讓位”,才能算是讓學生從真正好處上進行自主學習。也只有老師這樣真正地“讓位”,孩子們的學習,才會是那麼的投入、那麼的主動、那麼的用心!

2、教師還要努力為學生帶給展示自我的舞台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在其內心深處都強烈渴望着被欣賞、被發現,作為國小生尤是如此。他們生性聰慧、活潑、同時也擁有着更加強烈的表現欲!身為老師,只有完全瞭解學生,在教學中努力為學生帶給各種能夠展示自我的舞台,讓他們盡情地、淋漓盡致地表現自我的才華、發揮自我的潛能,才能進一步激起他們渴望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10

11月16日,我有幸參加了武漢市名特教師展示活動。其中育才國小王釗老師執教的人教社新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合理安排》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這是教材新增內容,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烙餅這一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解答,並從優化的角度在多種烙餅策略方案中尋求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統籌思想非常抽象,怎樣把它具體化,讓學生容易明白,便於操作呢?王釗老師用巧妙、合理、藝術的提問把運籌思想“烙”在學生腦海裏。

提問作為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溝通教師、教材及學生三方面聯繫的橋樑。王釗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在烙兩個餅、三個餅的優化方案的基礎上,通過烙更多的餅把學習過程層層推進,把靜態的知識轉化成了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逐步構建並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僅就課堂提問對本課做一些分析與思考:

一、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提問。當學生還在“發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維處於“困惑”之時,教師要做學生的知心人,要善於瞭解學生的疑難,掌握“火候”,及時進行“解惑”,把握準什麼時候該問,什麼地方該問。

【案例1】

當王老師就烙餅問題進行了簡單交待,“1張餅烙2面,烙1面要3分,1個鍋同時能烙2張餅”。“3張餅怎樣烙最快呢?”問題剛剛拋出,學生就迫不及待的開始用學具動手實驗3張餅的烙法。不一會兒功夫,孩子們一個個舉着小手,爭着要發表自己的意見。王老師此時並沒有急於展示正確結論,而是先充分肯定了用18分鐘和12分鐘烙法的學生,這時9分鐘烙法的學生代表迫不及待的和同學們講解了他們節省烙餅時間的好辦法。兩種方法的比較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9分鐘這種烙法的價值。此時學生思維開始迸發了,不斷地質疑着,9分鐘烙法比12分鐘、18分鐘時間節省在哪了呢?王釗老師及時抓住學生的憤悱點,問“要儘快烙好餅,哪種最合理?”“為什麼第三種安排最合理?”

【分析】

這裏“為什麼”的追問,可以説是整堂數學課的心臟、命脈。它使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停留在觀察時間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學生透過現象思考其本質。原來第三種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鍋底,使鍋底每次都能同時烙兩張餅。這裏的.設計抓住知識關鍵點,問在該問處,問在當問時,突出了教學重難點,有利於促進知識的深化,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學生通過探索、討論,思維火花的產生、噴發和碰撞都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獲得釋放。

二、恰當選擇提問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説,學生學習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與課堂提問選用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從課堂提問的方式上來説有很多種,如:直問、曲問、正問、反問、疏問、追問等等,而每一種提問方式的作用及所能達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課堂上,設計的教學提問儘量要多用幾種方式,這樣才更能體現課堂的靈活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愉悦中學到知識。

【案例2】

當王老師直問“為什麼用9分鐘烙三張餅這種安排最合理”時,她敏鋭地觀察到學生回答有一定困難。此時她不是一個勁地追問學生,而是應用了一些疏導性、鋪墊性的問題,以幫助學生刨根問底。

師:為什麼第三種安排的時間最短,第一種安排的時間最長?

生:因為第一種安排每次鍋裏只放了一張餅,沒有利用題目中“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師:第二種安排比第一種安排時間要短,短在何處?第二種安排的步驟中哪幾步利用了“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生:第二種安排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充分利用了“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師:第二種與第三種相比,時間又長了,長在哪裏?

生:第二種方法的後兩步鍋裏只有一張餅。

師:也就是説第二種方法沒有充分利用鍋底。

(兩人一組,再次按第三種方法烙三張餅)

師:第一次烙1號、2號餅的正面,但為什麼第二次要烙2號餅與3號餅交換順序來來烙呢?

(生略)

師:為什麼第三種方法最合理?

生:因為這種方法烙時,鍋裏每次總有兩張餅,沒浪費鍋底。

【分析】疏問破難點

面對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為什麼第三種安排最合理”,學生陷入深深的思考。王老師能及時幫助學生化難為易,設計一組相對比較容易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觀察、思考,一“長”一“短”的對比提問,幫助學生回顧整理了三種不同烙法,比較區別幾種方案的不同點,從而達到方案的優化。在這種“層層剝筍”似的疏導性提問後,學生在全班討論和自我反思中達成共識,形成“整體考慮、合理安排”這種統籌思想。

【案例3】

師:5張餅怎樣分組?

師:老師將5張餅分成3組,第一組2張,第二組2張,第三組1張,行嗎?為什麼?

生:(略)

師:因此烙餅時,千萬不要讓一組裏面只有1張餅,否則這樣就會浪費鍋底了。

【分析】反問促深化

教師首先提問5張餅怎樣分組時,學生已經回答出正確結果。王老師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再就此問題進行反問。這裏的反問代表了部分學生的心裏想法,同時設計的反問問題牢牢抓住錯誤癥結,引起學生自我反省,及時發現錯誤,找出錯因——沒有充實利用鍋底。此處的反問促使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具體的培養和提高。

【案例4】

在學生正確探究完4、5、6、7張餅的最佳烙法後,

師:怎樣將餅分組就能保證每次鍋底可以烙2張餅?

生:(略)

師:利用你們發現的規律,怎樣給8、9、10張餅分組呢?

生:(略)

師:如果給你更多的餅,你能合理安排嗎?怎樣安排才能最節省時間呢?

【分析】追問實現昇華

眾所周知,烙兩個餅、三個餅是研究運籌思想的經典範例,但如果僅侷限於此還不夠深刻,至少在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上還有所欠缺。探尋4、5、6、7張餅的過程中,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探究烙餅方法上,而是要通過方法尋找烙餅規律。因此,在課末王老師順着4——7張餅的解題思路對問題緊追不捨,設計了三個問題,最後刨根到底解決了“給你更多的餅,怎樣安排才能最節省時間”這一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意識到“我們要對餅進行分組,要麼2張,要麼3張餅看成一組,這樣才能最節省時間”,從而把新知轉化成舊知,在學生的腦海中牢固地構建起烙餅策略的數學模型。

這堂課通過簡單的烙餅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學會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由於教師精彩、有效的提問,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真確地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借鑑的地方,讓我深深感受到新課程中教師提問語言的魅力。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11

孩子犯錯是很平常的事情,對大人來説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孩子而言就是天大的錯誤。當孩子犯錯後,換一個角度看孩子,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孩子犯錯往往喜歡逃避職責,這樣對他的成長是不利的,一個不敢應對自己錯誤的人,無法承擔重任,也無法應對紛繁複雜的世界。

我們班上孩子,在以前,犯錯是不敢主動承認的`,原因很簡單,怕老師責罵。之後,有同學犯錯了,我沒有直接罵,而是講出他犯這個錯誤的後果,引導他們。此刻漸漸有人,發展到,只要自己犯錯,都會主動和老師説。這些是我比較欣慰的。

小武,經過一年多教育指導,學習上用心性不穩定,紀律上改變很多,不會無緣無故去打人。上個星期五,他第一個,早早的來到學校,能夠看出他對學習的激情是很好的。但是,由於自己衝動性格,在沒有鑰匙的狀況下,一腳把門鎖頭踢壞了。這件事,我在班上問起時,他承認,但是,當應對要和他爸爸講的時候,他卻退縮了。

活動課的時候,他來辦公室找我,一副犯錯後悔悟的表情。“老師,你能把爛掉的鎖頭給我嗎?”我不明白他要幹嘛,但是尊重他的意願,把鎖頭給他了。之後,跑到我的辦公室説:“老師,門被小武修好了。”我好奇的問:“怎樣修的?”“用筆修好的。”我準備看看小武的傑作,走上樓梯看了。用筆殼雖然插不穩,但是,也能夠把門閉合。在那裏,我看到了孩子小小的創造力。如果,鼓勵他繼續發揮自己的腦袋,發明創造,他將越來越聰明。

告訴我,小武害怕讓他的父親明白這件事。我特意接近小武,和他聊天,告訴他,他能主動承認錯誤,並且試圖想辦法自己解決,是一個十分有擔當的人;修復門頭,雖然不實用,但是,也説明,你是個善於思考的孩子。如今,就差應對了,你不敢跟父親講是因為不敢應對你爸爸。怕他明白後的反應,或者是害怕父親失望。其實,只要你的態度誠懇,並且告訴他不會再犯錯了,他是不會怪你的。主要是自己要做到。事後,他採納了我的意見,他父親也主動給我打了電話。

在這件事上,我並沒有因為這個孩子的錯誤而生氣。反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教育孩子的錯誤,要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錯誤。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12

今天上了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的第一課時,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要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因為認識人民幣的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而學生也都有購物的經歷,對人民幣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這節課我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回顧這節課我覺得做得好的地方有:

1、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我先讓學生小組內分工合作做準備,分別從家裏拿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等面值較小的紙幣和硬幣。而1分、2分、5分的面值的人民幣在市面上已經沒有了流通,所以我自己準備這幾種面值的人民幣和較大面值的人民幣。為學生在真實的認識人民幣面前認識人民幣的探索學習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2、《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中,我也是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設計了看錢、摸錢、認錢、比錢、分類、購物等活動,讓學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人人蔘與、個個動手、積極思考、主動探索,鼓勵學生自己尋求答案,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悦,而我始終是一個合作者和引導者。學生在這個環節中熱情高漲,人人搶着參與,都能説得出根據人民幣的顏色、圖案、大小、數字等來辨別,這為後面學習換幣和簡單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這個理念在這節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實,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讓我疑惑:

1、合作式學習,落實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一節課下來,總會有個別同學成了觀戰者,特別是個別後進生,雖然我強調組長要督促好成員,幫助後進生,一起合作參與,但真正動手操作之後就各顧各的,應該怎樣落實更好呢?

2、一年級的學生貪玩好動,組織紀律也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感覺活動一旦開始就有點不聽指揮了,雖然也能完成教學目標,但學生沒有順着老師的教學設計一步步地去探索研究,是否只需順着學生的生成材料去教學就可以了呢?

總之有待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吸取經驗,不斷學習、提高。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13

情境教學是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的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教學方法。

目前我們的情況是,有不少老師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仍然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傳統的“滿堂灌、英譯漢”,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根本不符合國小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徵,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從一開始就不願意與英語“打交道”,繼續學習英語成了一句空話。以“學生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自然成了泡影,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相應的方法、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通過遊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無論幹什麼事情,興趣是很重要的,有了興趣,就會幹勁十足。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我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是開展遊戲。將遊戲這種學生樂於接受的活動充分引入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如利用教材中一些現成的日常對話,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在新教材“開心學英語”中,學生們最喜歡錶演的是Gogo,我就利用Gogo作為利誘,看誰最快舉手,就讓誰扮演Gogo,另外的還可以和Gogo説説話呢!這時就有很多學生爭着出來了。

二、創設愉悦的對話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活躍好動是國小生的天性。創設情境在教學中恰恰符合國小生的特點。它可以儘可能的.活躍課堂氣氛,形成人人精神專注自由對話的局面。對話的方式應多樣化。教師首先可以找班級中接受能力和反應能力強的學生同他們進行示範對話,然後學生同座之間對話,或者讓幾名學生上前進行表演。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並分配角色,分成小組進行表演,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力求課堂教學英語化。這樣為學生聽説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課堂上儘量用英語組織教學、講解單詞,用英語問候、糾正錯誤、表揚學生。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有機會開口,而且能夠使他們置身自己於語言境界之中,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其它學生就會主動要求回答問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三、加強聽説訓練,培養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英語教學原則,在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訓練時間來培養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同時,解釋一些基本的語言點,而這種訓練需要設置適宜的情境,才會更加有效。因此教師應當設法創設各種各樣的語言情景,給學生創設更多的機會使用英語,讓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一種活躍的狀態。

總之,在國小英語教學中,要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真正得到實效,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創設愉悦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做到寓教於樂,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歡快成長,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14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通過多次的聽推門課、示範課、研討課,給我的感受很深。作為一名主抓教學的領導,我們在落實課標精神的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似乎不是很受重視。其實不僅在低年級,而且在中高年級教學中,教師都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學生説,加強對學生説的訓練 。

現在多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應用題、幾何圖形的解題能力,這是對的,無可非議的。但是用什麼手段來實現教學要求呢?不少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教師講得過多,越到高年級,學生説話的機會越少,到了畢業班,只能是教師“滿堂灌”了。課堂裏,教師講,學生聽,把課堂教學的“雙邊活 動”變成了“單相活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同時,學生的作業負擔沉重,在課堂裏做練習,放學後有時還得參加“基礎班”、“補課班”或“智力班”等,無非也是完成各種練習。畢業班可能還要加碼,參加課外的“提高班”,回家還要完成大量作業,象這種不向“四十分鐘”要質量,卻“堤內損失,堤外補”,練習題不加選擇,進行“題海戰術”,學生對數學課只能 望而生畏!

這種現象一定要改變,從學校內部來説,一定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課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認為數學課的教學方法也要改革,除了採用電化教學、直觀教學及實驗動手等手段外,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説 的訓練,通過説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氣氛,培養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有計劃地對學生加強説話 訓練好處很多,主要歸納為以下兩點:

1、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全日制國小數學教學大綱》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確規定,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 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於學生説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於説話是否完整,説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説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説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 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有利於學生對數學概念、性質、法則及公式的學習。

在國小階段,由於年齡特點,學生學習數學概念 、性質、法則是個難點。在平時測驗、考試中錯誤率較高。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實物、教具、電教演示或實際事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所學的概念、性質、法則含義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多讀多講,理解其意。我們要防止死記硬背,但並不是説不記不背,對有些概念、公式,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學以至用。又通過設計的各種練習,學生便會切實掌握這部分基礎知識。

總之,在數學課堂中,加強説的訓練,這對學生的思維培養的作用是很大的。

關於國小教學隨筆15

讓孩子當小老師,其實是一件既搞笑又有用的事情。這件事難在一個度,和孩子之間要把握好度,不要讓你孩子之間沒有了距離,他就會就此放縱自己。更重要的是老師要放下架子,要把自己當成是他的朋友,甚至把自己當作小孩子。對於成熟的我們,經歷了那麼多的人世滄桑,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一種生活模式的老師來説。把自己當小孩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甚至,對於大多數人來説那是很幼稚的'事情。所以,讓小孩當老師最難的就是教師的心態。

這天下午活動課,練習鼓號隊開始了。我覺得不能像往常一樣做局外人了,因為我不會,所以要學習。這時,我沒有找同事教我,而是讓我們班的小君教我。她是老隊員了,學習得很紮實了,從她的演奏和眼神中能夠看出那份難得的自信。小君教我的時候十分的認真細緻,也很有耐心。但是,我的心卻一向遊離在千里之外。練了一次又一次,她從不放下,用心以及耐心彷彿看到了在講台上的我,是我不得不認真學習了。

開始的時候,我還是沒有把自己當成小孩,一個學習者。沒有轉換主角使我很難學會。最後,我做到了。同時,我也領悟到了讓孩子當老師有以下幾個好處:

一、能夠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老師教育的辛苦,當學生不用心學時,老師要花費很多力氣。貴在用心。所以,他們就能學會珍惜課堂,珍惜學習的機會。

二、老師放下姿態和學生相處沒有什麼不能夠的,相反還能夠增加師生之情。讓老師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學生,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

三、讓學生當小老師,能更有效的鍛鍊學習的主動性,用心性。同時,加深知識點的印象,讓他更有信心的去了解更深層的資料。

從這以後我會經常給他們鍛鍊的機會,甚至連課外閲讀也讓那些做得滿分或者是接近滿分額同學來講解。發現他們講解十分清晰、到位,只是語速快了一些。在下面傾聽的同學也異常認真起來了,補充質疑也增加了很多。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關注那些學習不用心的人。很多時候,我只需補充一下他們講解不清楚的地方,也給我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一堂課下來很簡單,一天下來精神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