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時尚女性範>家居>美文閱讀>

想和孩子共情這魔法話語不能少

美文閱讀 閱讀(1.86W)

很多親子心理文章都建議父母要和孩子“共情”,但是“共情”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想和孩子共情這魔法話語不能少

如果你想要和孩子共情,卻發現很難,這裡介紹3個小技巧。

這3個小技巧是3句話,如果你想和孩子共情,就用上這3句話,有時會收到魔法般的效果。

第一句:我想你也很難過/難受吧?

有一個媽媽給我講了一件很感人的事情。

她的孩子有一天在課上和同學打架。

起因是她孩子這次考試考得不好,另一個孩子看見了他的分數。

不僅嘲笑他,還把他試卷傳給旁邊同學看。

他去搶試卷,兩人就打了起來。

因為他孩子長得比較高大,對方相對矮小,所以就把對方打傷了。

還好傷得也不嚴重,校醫務室處理了一下就好了。

因為打傷人,老師重點批評她家孩子。

這件事處理完後,老師給她打了個電話,說明了情況。

聽完以後其實她很生氣,第一生氣孩子打人,第二生氣孩子考試考得這麼差。

她心裡本來想,回來要好好教訓他一頓。

但老師特別叮囑她,孩子今天沒考好,和同學打架被批評,一定很難過,讓她不要再批評孩子了,而是要多鼓勵孩子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下次考試考好。

下班回到家之前,她深呼吸了一口,反覆告誡自己不要生氣。

見到孩子以後,她對孩子說:老師給我打電話,說了今天的事情。

她看見孩子神色一下子就緊張起來。

她走到兒子面前,撫摸了一下他的頭說:你今天一天在學校肯定很難受吧?有什麼想和媽媽說的嗎?

聽見她這麼說,孩子一把抱住她的腰,開始放聲大哭起來,彷彿受了天大的委屈。

聽見孩子這麼哭,她心裡本來還有一點怒氣,也全部都煙消雲散了。

她一直抱著孩子撫摸他的頭,讓孩子盡情哭完。

等孩子平靜下來,對她說的第一句話是:媽媽,我知道打人不對,我不會再打人了。

第二句話是:我要好好學習,不會再考這麼差了。

這個媽媽一句教訓的話都沒說,卻比說一大堆效果好多了。

第二句:我想你那樣做,一定有你的理由

有一對兄妹經常吵架打架。

兩人一旦發生爭執,就會找到媽媽告狀,媽媽簡直都要頭疼死了。

有一天,哥哥把妹妹剛紮好的頭髮弄得很亂。

看到自己花了好長時間給女兒梳好的頭髮,又變得像雞窩一樣,這個媽媽見狀簡直都要氣得爆炸掉了。

媽媽給女兒梳頭的時候,女兒一直哭,媽媽也越來越煩躁。

媽媽忍受著女兒的哭鬧,對兒子大罵:你怎麼總是欺負妹妹?怎麼那麼不聽話?給你說過多少次不要打妹妹?我要讓你爸揍你一頓你才記得住!

聽說會被爸爸揍,兒子也嚇得哭起來。

結果家裡簡直吵成一團,媽媽感覺自己已經控制不住情緒了,走到兒子面前給了他兩巴掌,把他關到臥室。

轉回身又對女兒說:你也不要哭了!再哭我把你也關起來!

氣呼呼地給女兒梳好頭髮,整理好衣服,再去臥室找兒子,兒子已經哭得癱倒在地上了。

這個媽媽好沮喪,一整天地計劃又被這些“突發意外”打亂……

兩個孩子哭鬧累了都睡了,這個媽媽坐在沙發上讓自己慢慢平靜,然後想: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她準備嘗試一下一個新學到的辦法。

兒子睡醒後她把兒子叫到書房,讓兒子坐到一張椅子上,自己坐到另一張椅子上,兩人相對而坐。

她拉著兒子的手說:媽媽想,剛才你弄亂妹妹頭髮,一定有你的理由吧?可以告訴我嗎?

見兒子驚訝的表情,她又說了一遍。

兒子撅著小嘴,眼淚汪汪地說出了憋在心裡的委屈。

最近他發現媽媽給妹妹買了很多衣服,還買了一套很好看的水彩筆。

他也叫媽媽給自己買衣服,買玩具,可卻常常被拒絕。

今天要出去玩,他看見媽媽把妹妹打扮得很漂亮,覺得媽媽又會給妹妹買衣服,心裡就很生氣。

聽兒子說完,這個媽媽很吃驚,她根本沒想到是這樣。

但是她仔細想想,自己確實在這件事情上對女兒偏心。

因為她心裡更喜歡打扮小女孩,所以總是給女兒買衣服,紮好看的辮子,把女兒打扮的漂漂亮亮。

卻忽視了兒子的心情。

如果你能夠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說出自己心裡話,他們都會願意說出來。

而這個機會,就可以用這句話辦到。

第三句:我知道,其實你也不想這樣。

每一位父母都討厭孩子撒謊。

可是孩子為什麼撒謊呢?

想必很少有父母瞭解過。

有一個小女孩,每天回家都告訴媽媽自己作業做完了,想要玩。

但實際上,她的作業並沒做完。

有時候老師要求家長檢查完作業簽字,這個小女孩竟然模仿出了媽媽的簽名,每天給自己簽字。

但很快就被老師發現了。

老師和家長一致認為,相比於不做作業,撒謊和編造媽媽簽名這個問題更嚴重,是一種品行問題。

孩子的父母不僅對女兒很氣憤,也很失望。

但實際上孩子的每一個行為問題背後都有一個正面意圖。

什麼是正面意圖呢?

就是說,孩子這麼做,其實是希望事情變好。

對孩子來說,他們雖然做了一些壞事情,但是很可能並不知道這件事性質多麼惡劣。

這個女孩她想玩,所以只有騙媽媽說作業做完了。

可是老師又要讓爸媽檢查作業,她可能是擔心父母生氣,就乾脆冒充媽媽簽名。

那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她自己知道自己這種行為有問題嗎?

當然知道。

既然知道,她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心裡就有衝突。

父母要發現這個衝突,就能拉近和孩子的距離,解開心結,也就更容易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

沒有一個孩子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罪人,每一個孩子在做“壞事”的時候,他們未必沒有內疚感,負罪感。

從這種感覺入手,就很容易和孩子共情。

此時,只需要說一句:我知道,其實你也不想這樣。

其實這3句話可以用到很多人際衝突中,可以用到各種需要你和對方“共情”的時候,未必僅限於親子關係。

希望大家用起來。